“龙乡龙乐未了情”——朴东生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海报
他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追梦人,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在音乐上有多重角色——指挥家、作曲家、理论家、管理者、社会活动家;他低调谦逊的为人、对民乐的巨大贡献、对民族管弦乐不懈的探索,获得了大家的敬仰。他就是——朴东生,被业界亲切地称呼为“朴老”。“朴东生先生手执指挥棒时的帅气、艺术作品中的灵气、处理事务的大气以及生活中的真性情令我难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深情地谈道, “朴老是一位把自己看轻、把事情看重的前辈,他待人诚恳、严于律己,严谨规范、雷厉风行;他在业界地位显赫,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是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事业发展重要的代表性领军人,也是我们非常崇敬的艺坛大家。”
今年是朴东生先生逝世五周年,民乐人以纪念音乐会和研讨会的方式缅怀朴老。9月20日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迎来一场民乐人的聚会,台上台下融为一体,以一场作品音乐会的方式怀念民乐大家朴东生。由北京演艺集团主办、北京民族乐团承办、中国乐派国乐团协办的这台“龙乡龙乐未了情”——朴东生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是一场饱含深情的纪念音乐会。音乐会特别邀请了著名演奏家宋飞、邓建栋、胡瑜、张倩渊等担任独奏,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副主任金野执棒,北京民族乐团、中国乐派国乐团联袂演出。9月21日,朴东生民族管弦乐作品研讨会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吴玉霞、赵东升、张殿英、王书伟、杨青、唐建平、杨光雄、金野、李长军、王中山、徐阳、郭志平、张倩渊、顾冠仁、陈佐辉、方可杰、骆季超、张萌、钱铁民、谈龙建、高峰等音乐家、学者以及朴东生的儿子朴文辉先后发言,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纷纷表达了对朴东生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的敬仰之情,也深度探讨了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之道。
闪耀匠心,多彩的创作观念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刚起步学习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时候,就听到了上海民族乐团演奏的朴东生先生创作改编的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给我以极大的震撼。那极具时代气息又有浓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唢呐演奏以及简洁而丰富的乐队色彩深深地吸引着我,并影响了我以后的学习和创作之路。”著名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副会长顾冠仁特别谈到《欢庆胜利》对其创作的影响,“一首成功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定要充分地发挥乐器演奏特色及风格特点,朴先生的创作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此后我一直关注着朴先生新作品的出现,他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江苏民歌组曲》、民族管弦乐交响诗《牡丹仙女的传说》等作品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这些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可听性强,乐队发挥充分,乐曲结构简练,深受听者的喜爱。”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院长杨青看来,“作为一位音乐大家,之前人们对于朴东生先生的关注,经常聚焦于他的指挥艺术、他卓越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宽阔的襟怀与人格魅力,而对于他的音乐创作、他的作品,关注度显然不够。”这场朴东生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登场,则给予大家一次深入了解朴东生音乐作品的契机,也让听者对于其民族管弦乐的视野、情怀有了更宽广的解读和深度耕耘的空间。杨青认为,“朴东生的音乐作品体现了他对民族管弦乐艺术的认知、展示了他对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孜孜追求。朴东生多元而多彩的创作观,在这场‘龙乡龙乐未了情’音乐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笔触精致而微妙,笔感大气而不失细腻。他音乐的张力来自于真挚的情感、来自于无华的朴实、来自于他对民族管弦乐的心灵读解。 ”杨青同样认为,音乐会演绎呈现的这7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朴东生在乐队音响的纵向均衡方面、在乐队横向音色的布局方面、在乐队不同因素的对比方面以及对独奏乐器技巧的拓展方面均有他自己独到的艺术追求与美学取向,可以感受到他的闪耀匠心在勃勃跳动。
作为朴东生的学生和这场音乐会的策划之一,青年指挥家金野由衷赞叹,“朴老的音乐作品成就斐然,所涉及领域甚广,包括独奏和合奏作品共百余首,涵盖他职业生涯的各个历史阶段。其中管弦乐队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交响合唱、交响诗、交响组曲、协奏曲等不同体裁,有借古喻今的历史题材,也有反映时代的现实题材。这些作品立意深远,技法纯熟,具有极强的时代气息。”音乐会共精选了朴东生创作和改编于不同时期的7部作品,横跨1952年至2001年的近半个世纪。
金野谈道,音乐会的亮点之一是集中展示了朴东生与民族器乐演奏大师所合作的协奏曲,包括与唢呐演奏家胡海泉合作的《欢庆胜利》(1952)、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合作的《洪湖主题随想曲》(1981)、与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合作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2001),此外还特别奉献了朴东生先生的经典原创板胡协奏曲《彩霞》(1959)。音乐会的另一亮点则是相隔数十年后朴先生的原创民族管弦乐《江苏民歌组曲》(1959)和原创民族管弦乐交响诗《牡丹仙女的传说》(1979)再次在舞台上奏响。这两部作品中,《江苏民歌组曲》创作于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四个乐章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作曲家根据自己在江苏当地生活的所感、所想、所悟,以四个季节的特点为主题,将当地民歌作为主要动机进行创作。另一部作品《牡丹仙女的传说》创作于改革开放的春天到来之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民族管弦乐交响诗,以古老的民间传说以及《聊斋·葛巾》的记述为创作背景及发展脉络,采用地方音乐为创作素材,充分运用民族乐器的传统技法,并在节奏、织体、和声、配器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金野看来,这两部大作品是朴先生呕心沥血之作,集中代表了其民族管弦乐创作的不懈探索,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早期的成就。他还特别提到,这场音乐会的乐谱均是根据朴东生先生的手稿,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经由专家学者们的悉心编订后形成,这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70年学术研究的部分成果展示。
推动行业,纯粹的艺术人生
之前金野在与北京民族乐团团长李长军在聊天时,谈到了今年是朴东生先生逝世五周年,他作为朴老在指挥专业的学生整理了老师的一些民族管弦乐作品,也特别希望能够举办一场朴先生的纪念音乐会。李长军当场表态说北京民族乐团愿意做这场音乐会,虽然作为一个企业化运作的乐团,资金十分紧张,但还是要把这场音乐会纳入到今年的演出项目中,“因为北京民族乐团的成立也是朴老所期望、支持和关注的事情。”作为“龙乡龙乐未了情”——朴东生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策划之一,李长军谈到了一些细节,“2013年我作为参与人开始推动成立北京民族乐团,当时找到朴老希望他能作为权威专家写一份专家意见函,朴老欣然答应,并很快手写了一份意见函,阐述了北京市成立民族乐团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意义。这份意见函作为重要文件报到了北京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当时朴老跟我说‘我现在很少参加活动,你这个乐团成立的话我会到场祝贺’。但乐团成立之事拖到了2015年9月,时隔两年多,老人家身体抱恙已无法参加社会活动了。我相信朴老在去世前应该是关注北京民族乐团的成立以及成立后的各种消息,老人家也一定期望这个乐团越来越好。”
“朴老谆谆教导我们民乐界要加强团
结、多干实事、多出作品。朴老这种‘大民乐观’的胸怀和站位,对民族管弦乐艺术在近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和鞭策。朴东生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中,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民族管弦乐作品,其对当代民族管弦乐艺术中的乐队指挥、配器手法、创作理念等诸多理论层面颇有建树,出版了多部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并且有很强的可实践性。”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方可杰对此谈道,我国的民族乐器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但大都是以独奏且具有自娱性的表现方式而逐步发展的,在进入当代编制的“管弦乐队”后,其各声部间的音响平衡、音色组合、乐队训练等诸多专业方面,怎样使其既有自身特色,又极具科学性,目前仍处于在创作与表演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历史阶段。为此,朴老几十年来对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坚持在实践中的探索精神和不懈努力,不仅为我国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学术推动,朴老纯粹的艺术人生,更激励着民乐人文化复兴的自信力。
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一直传扬着朴东生的名言——“团结起来干事业”。这朴实无华的箴言,时常提醒并激励民乐人努力前行。“朴东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会元老之一,1986年与彭修文、秦鹏章等几位前辈艺术家共同创建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30多年来,大家见证学会的发展,目睹学会从当年的‘白手起家’到今天的蓬勃向上,这些都与前辈们的辛勤耕耘分不开。”作为新一任会长,吴玉霞也深感重任在肩,“朴先生作为学会的掌门人,在管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20多年里,曾协助当时的文化部为第一届中国艺术节组织千人《中华大乐》的演出并担任指挥(之一),连续6届举办以繁荣发展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开启中国民乐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组织专家花费十余年苦心编纂《华乐大典》系列丛书。朴先生关注民乐界各类音乐活动、人物团体及艺术动态,从大中小学艺术团,职业、非职业类民乐人到民族乐团,从老中青少演奏家、艺术名家、音乐人才到音乐事件,他用心发掘正能量,用情表达真性情。朴先生对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使他不仅在艺术领域成绩斐然,还以社会音乐活动家的身份参与并促成多项民乐活动的推进。他是圈里深受欢迎的知名艺术家、管理者,所涉领域之宽无人不晓、同道更是赞叹有加。朴先生60多年的艺术生涯,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硕果累累,为创建和推动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