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频软件里听书,也如同到旧书店里淘宝,往往能够收获意外之喜。几年前,我偶然在某新媒体平台上听到苏似荫(1924—1986)、江文兰(1930—2022)两位著名评弹演员合作的短篇弹词《营业时间》,立即下载收藏,叹为说书佳品。《营业时间》首演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是细听录音中两位演员的声音,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补录的。弹词故事发生在苏南地区的一个乡村供应点(镇供销社的分支),老李和小张是两代营业员,老李兢兢业业为村民们服务,小张则满腹牢骚不安于现状。围绕要不要制定规范化的“营业时间”,他们产生了矛盾。最后,老李以处处为农民着想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小张。这个短篇的情节并不复杂,文学脚本却扎实、老到,不像是坐在房间里生造出来的。再经由苏、江两位颇有造诣的艺人表演出来,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芬芳,不仅老李、小张两代营业员绘声绘色,就连书里好几位过场人物也显得活灵活现。但是,当时我没有去进一步探究这个短篇弹词的原作者和它的改编过程。
最近,我有机会到江苏昆山等地考察“艺术乡建”,未曾想到,在昆山一个叫尚明甸的小村庄里又与《营业时间》“邂逅”了。我们刚进村口,迎面就看到路边一排灯箱上展示着当地名人。村主任一路指点介绍,其中一位叫“屈松云”的业余作家引起了我的兴趣。人物简介里说, 20世纪50年代末,屈松云曾被下派到尚明甸利农商店担任营业员,业余时间创作了多篇短篇小说,其中《营业时间》还被改编成电影、评弹等。我心里不禁怦然而喜,正要赶上前去详细打听,村主任已经将我们一行人引到了乡村图书馆——萱草书屋。图书馆里就展览着刊登《营业时间》的旧期刊——1958年第5期《萌芽》。我浏览了一遍小说内容,正是短篇弹词的原作。 《萌芽》是由上海作家协会主办的一份文学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封面是鲁迅先生的手迹,巴金先生亲自撰写了祝词。当时《萌芽》创刊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此时已经声名鹊起。作为一位青年业余作者,能够在《萌芽》上发表自己的习作,已是难得的殊荣。
那么,《萌芽》的编者为什么看重这个短篇呢?小说前面有一段《编者的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委:“……营业员屈松云的小说《营业时间》,我们虽然不能说是一篇比较成功之作,但整个内容是朴素的。作者是一个年轻的共青团员,短短的时间内他在《萌芽》上发表了三篇作品,前两篇是营业员的‘爱情’和‘计划’。从三篇作品看,作者是从一个小商店去挖掘那些平凡人的精神风貌。平凡的人、朴实的人,在他笔下都有所刻画。虽然不足之处很多,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他不是好高骛远,而是从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和生活开始……”“从一个小商店去挖掘那些平凡人的精神风貌”“从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和生活开始”,这就是《营业时间》之所以引人注目的奥秘。虽然编者的按语偏于克制,认为“不能说是一篇比较成功之作”,但《营业时间》发表后的连锁效应却是明显的。小说发表于1958年3月1日,数月后,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和红旗评弹团就分别将小说改编为短篇弹词上演。随后,著名导演徐昌霖听书后,立即决定将《营业时间》搬上银幕,当年年底前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就完成了摄制任务。影片改名为《两个营业员》,于1959年初在全国各地放映,中国电影出版社还单独出版了连环画。可以说,在1958年、1959年间,《营业时间》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流量的文学IP。
再回到弹词文本。1958年,评弹界掀起了一阵“说新唱新”的热潮,《营业时间》就是其中的新书目之一。1958年,仅上海评弹团就新编中篇评弹30部、短篇评弹128部。毋庸讳言,绝大多数作品都在时间的淘洗中烟消云散,能够复演的保留书目少之又少。对于评弹等说书艺术来说,生活气息与生活质感,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而且也是一条重要的创作规律。是否从生活中来,就成为一部作品能否在书台上立足、在听众中流传的分界线。短篇弹词《营业时间》成功的首要因素,就在于小说原作是一个从江南水乡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以后,供销合作社成为中国农村最主要的商贸流通机构,与数亿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许多地区,供销社的经营网点还向乡村延伸,设置各类代销点、供应点,供销社营业员活跃在城镇与乡村的经济纽带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江南水乡,还能够看到农忙时节,供销社职工划着船送货下乡的景象。屈松云就是这样一位乡村供应点的营业员,他写的就是自己的故事,小张或许就是他自己,老李或许就是他身边的同事。他的创作没有预设什么主题,也没有尝试用什么技巧,他只是用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和生活,用质朴的文字写出来。苏似荫与江文兰两位说书人的表演同样充满质朴清新的生活气息。编演这部新书的时候,两位演员正值盛年,他们先后于1952年、 1954年加入上海评弹团,已经多次参加过进工厂、下乡村的生活体验。不仅于此,他们之所以能够生动质朴地说演这个故事,关键在于他们将艺术与生活挂上了钩、接通了气。他们没有把自己当作天生的艺术工作者,也没有把说书当成远离实际的创作。他们只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员,书中的人物就是他们的身边人。他们能够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体察人们说话的神态、语气和意味,又将这种体察到的生活在说书表演中再现出来。他们的表演既是艺术,又是生活;他们既坐在书台上,又身在人民中。
评弹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综合性不仅体现在表演呈现上,还体现于说书人所掌握的综合性技能上。相对于戏剧表演,评弹创作中并不存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职能分工,说书人往往“一身而多任”,成为书目创作的主体和灵魂。说书人的主体性,也是新编书目成败优劣的关键,这是为评弹发展史所证明了的又一条创作规律。即便在1958年上海评弹团的书目新潮中,也只有5%的书目出自专业作家之手,其余都为艺人自己改编创作。短篇弹词《营业时间》的改编者是评弹老艺人刘天韵(1907—1965),他8岁开始师从夏莲生学习弹词《三笑》,1918年以“十龄童”的艺名随师登台演出。20世纪30年代先后与王似泉、谢毓菁拼档演出《三笑》《落金扇》,蜚声书坛。1951年,他是首批参加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的18名艺人之一,为首任团长。刘天韵能编擅演,1949年后他参与创作、改编、整理的书目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雪里红梅》《老地保》《义责王魁》《孟广泰老头》《错进错出》《学旺似旺》等十余部。《营业时间》便是其中流传很广的一个短篇弹词,刘天韵对此进行了多次修改。第一稿于1958年9月发表在《商业工作》上,其后又修改了第二稿,发表于《上海戏剧》 1960年第一期。刘天韵充分利用了小说原作的叙事结构,在短短55分钟的表演长度中,精巧设计了一个“马鞍形”说演书路,围绕制订“营业时间”的焦点问题,展开了两代营业员的矛盾冲突,刻画了年轻的营业员小张心理转变的过程。刘天韵改编的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发挥评弹艺术的语言技巧。以对话推进故事、以声音塑造人物,用特征化、个性化的语言勾勒使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变得立体、饱满起来。苏似荫、江文兰两位艺人用心揣摩不同人物的说话口吻,用绘声绘色、生动熨帖的腔调使书中的每个人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听众眼前,而内含的思想教育意义则如盐融水、不露痕迹。这是说书的最佳状态,也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今天的尚明甸正全力奔赴乡村振兴的理想,科技、文艺的力量一点一滴渗透进乡村社会的肌理中。处暑刚过,站在聚福桥上远眺,草木明瑟,田野平旷,不远处还可以望见淀山湖上的澹澹烟波。60多年前的水乡风光,恍若还在眼前。期待今天的作家、艺术家们还能像屈松云一样,真正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创作出新时代的《营业时间》。
(作者系江苏省曲协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曲艺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