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的力度 水纹的柔美
——评李海红的棉絮画艺术
栏目:非遗
作者:郭明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棉絮画,棉絮是母身,棉布为载体。它是平面传统绘画走向立体绘画的一个独特载体。它从人间烟火走来,水墨丹青是它的风采;它从四大石窟而来,敦煌飞天是它的神韵;它雕刻天下山水,雕刻万千宠爱。

  棉絮画可追溯到晚清,第一代传承人是陈振海,后传于陈步澜,又历经李福堂的精研与探索,现又传至李海红,共计四代人有序传承,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一幅棉絮画的制作要经过选料、染色、制作、勾绘、装裱等16道工序。其画意若禅,“远看似画,近看似雕”,被誉为“东方立体画”。

  李海红亲受江标武、潘文安、张百生等国画家指点,沿着纯正的“中国画脉”精髓而创作。他始终坚守一个文化人的独立品格,笔耕墨耘,十年磨一剑。他将大自然的美和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到作品中,作品始终蕴含着深厚的美感,笔墨动感飞扬,个性异彩纷呈。

牧云终南(棉絮画) 李海红

  李海红夜以继日坚持作画,沉浸画海,乐在其中。他十分注重深入生活,以自然为宗,尤其喜山,以“天人合一”为座右铭,把表现山川的“千霞万彩”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在棉絮画创作中,他根据棉花柔弱似水、善于表现微观的特点,结合传统吉祥图案的造型和自己的绘画功底,成就了自身独特的棉絮画风格。画作皴染有度、色彩和谐,形与意互为表里,内透苍劲宏厚,外呈柔韧灵动,风格清秀俊逸,展现出不凡的气势和文化底蕴。蒸花馍、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中华民俗艺术,以及华表、道观庙宇、挑檐拱斗、亭榭楼台、檐角穹顶、金銮殿宇、府第殿堂等传统建筑艺术,都成为李海红创作灵感的来源。他的作品有石雕的力度,有水纹的柔美,有烘云托月的意象,以色彩晕染着岁月,以画咏志,指点江山。在他看来,棉絮画是平面绘画与立体绘画的有机融合。

  2013年,李海红创立中国棉絮画海红艺术工作室。他用棉花临摹名家的水墨精粹,创作出了独出心裁、别具一格的山水花鸟棉絮画系列作品。五彩水墨的棉花,画质凹凸有致,像立体的雕塑画,注重意境构思与气韵色彩,远近深幽的布局结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画作质感逼真、色彩浓淡、厚重虚实之唯美意境。他的《天马驰骋》吸纳了优秀花鸟画家的艺术特色,骏马鬃毛细如发丝,用棉花的柔软和自然的渐变色彩,塑造出天马雄壮、劲蹄飞驰的气势。他的《报春图》以雪润腊梅与碧绿翠竹为背景,撕出红红艳艳的鸡冠,拉出薄如蝉翼的羽毛,细微之处鸡爪的纹路都清晰可见。红色鸡冠与白色、黑色的羽毛,三种纯色衔接搭配,其色晕染艳丽,色泽过渡自然,粗中有细、细中变色,将雄鸡向阳高歌之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李海红爱莲。一年孟夏之日,李海红突发灵感,激情创作出作品《清莲》,棉絮生莲,画生禅韵。花开半夏,又是莲灿时。他常常在盛夏漫步池畔,欣赏着一池绽放的莲花,吟诵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他说:“莲自清幽,不像无根浮萍,随波逐流,灵魂没有落脚地,有颗飘荡不安分的心。虽然是水生植物,莲从不水性杨花,而是傲立于纷纷扰扰多变的浮躁尘世,坚守那一份独立宁静的高贵。”因为尘世有静莲,他学会了平静,浮躁的心慢慢如湖面一样安详清澈,不再因为一些无谓之事再起波澜;因为有莲,他学会了顺其自然,懂得一切事物都不予强求,睡莲优雅,不争不抢而独芳,静禅拂尘,涤荡灵魂。

清莲(棉絮画) 李海红

  “霓幻仙境终南山,禅儒共叙几千年;若问仙人成正道,红尘凡修问终南。”李海红棉絮画精品佳作之一《牧云终南》,将终南山的远山近水、云山雾海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作轮廓清晰,质感逼真,峰峦直插云霄。沟壑青黛,泼彩酣畅,画中庙宇与山峰错落有致。李海红运用撕、拉、扭、扯等棉絮画创作技艺,呈现出浪花般的白云,拉出流水的姿态,捻出自然禅意。

  多年来,李海红的棉絮画艺术既有传统笔墨精神,也融入现代创作理念。他坚持到自然山水中去写生,又博览历代画种经典作品,潜心研究古人画理画意,在主观感受的表达上从远近到浓淡、从布局到留白运用自如,形成独成一派的棉絮画风格。棉絮这一材料,有自然之美又柔中带刚,让人观感舒适。李海红以古典雅趣的水墨为伴,在淡泊宁静中思考着棉絮画的未来。他的室外院落,所植花木,既存留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又不悖生活实践。“水墨气质”“平淡人生”是他最真实的写照。李海红像候鸟一样,用棉絮涂鸦人间春和景明,秋黄冬雪,在平淡之中把美好的生活用画表现。纵使脚下有沟壑万千,他的心中依然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