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长陶立璠进驻吉寺村已经3年多了,是吉寺村的“荣誉村民”,在他周围团结了一大批“有故事的村民” 。近日,由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名家工作室——“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主办,北京怀柔区吉寺民宿民俗文化促进会承办的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论坛暨“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揭牌仪式在北京怀柔吉寺村举办,并向陶立璠颁发了“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牌匾。
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冯骥才为活动的举办发来贺信:“振兴乡村是时代发展之必需,民俗文化是乡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与文化的传统。两者完美的融合是一种社会理想;需要创造性的努力,需要学界在学理上给予支持。这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学术上的新课题。”
吉寺村一村两庙,有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及菩萨庙,还有古井古树,以及“一大批胡子里长满故事”的老人,他们的讲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斋到书斋,是民俗学研究的大忌。”在吉寺村生活和研究3年多,陶立璠感触颇深。他说,全国各地有无数吉寺村这样的貌似平凡的村落,但它们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厚重,只要用心挖掘,都会有丰硕收获。作为一名民俗学者,回到村里,就是要重新发现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充实越来越富足的生活。乡村振兴包括乡村的文化振兴,有了国家战略的支撑,还需要每一个文化工作者身体力行。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陶立璠退休后依然探索着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为民俗学贡献新的成果,他人在哪里,民俗学就跟到哪里,堪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范。如何振兴乡村,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吉寺村一定会讲好自己的故事,贡献自己的智慧。”
围绕节日文化之于乡村振兴的意义,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市名家工作室“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表示,乡村文化振兴尤其应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作为民俗文化重要内容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凝聚人心、传承文化、丰富生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缓释心理压力、满足情感需求等多种功能,是乡村振兴宝贵的发展资源和重要的精神力量。
据介绍,“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依托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自2021年10月获准立项以来,工作室汇聚校内外专家力量,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节日为主要时间节点,兼及其他传统节日和节气文化,做强传播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探索高校与社区共建节日活动新模式,积极开展中华传统节日的资料搜集、科学研究、传承传播和人才培养。此次“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落地吉寺村是工作室项目的新拓展。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非遗项目的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