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要充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艺术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将艺术作品融入思政课,能增强课堂艺术性,打造魅力课堂。
形式多样,创新授课方式。艺术作品形式多样,包含有美术作品、音乐、影视作品、戏剧作品等方面。思政课大都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将艺术作品融入到课堂,能创新授课方式,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底蕴,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思政课教师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进行有效融入,能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获得认知。美术作品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如欣赏红色文化美术作品,学生通过积极探究创作背景和革命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能看到更加立体化的历史人物。音乐、影视作品通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传递思想和情感,是当代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代入感极强。在课堂上通过红色歌曲或主旋律影视作品赏析,带领学生跨越时空,感受革命岁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可以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化和洗礼,最终达到育人目的。表演艺术的融入,需要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高校通过与相关艺术表演中心合作,选定具有教育意义的表演主题,打造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教室,欣赏高水准的艺术表演;同时,在互联网发展飞速的时代,学生接触各类艺术作品途径增多,00后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机会成为参与表演的主体,学生通过表演生动展现出人物形象,并在表演的实践中深化认识。
感染力强,引发情感共鸣。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与认同,这种方式比思政课教师的语言讲授更生动形象。美术作品画面感丰富,通过色彩对比、明暗对比、虚实对比等多种形式,营造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其视觉冲击带来的感染力较强。影视作品利用影像和声音构成的画面,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通过营造有魅力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展示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角色的代入感最容易引发情感的共鸣,如电视剧《觉醒年代》,正是以重大革命历史为题材,向人们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艺术性地展现了百年前中国的热血青年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岁月。由于其拍摄手法选择了用最真实的视角与观众共情,这部电视剧受到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好评,学生在观看中深切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家国情怀,并产生共鸣。表演艺术通过表演者的舞台表演,运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表情等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情节生动展示给观众,获得观众的理解和认可,从而引发共鸣。如广西大型壮族神话实景剧《花山》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向人们讲述壮族先民世代团结、共同抵御灾害、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故事,表演中采用灯光特效与裸眼3D技术的完美融合,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的震撼,加深了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认识。
深入挖掘,讲好中国故事。艺术作品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文艺界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通过艺术作品向国内外讲述中国故事,不少艺术作品甚至出现“爆红”“刷屏”现象,可见艺术作品散发着巨大魅力。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红船”题材的艺术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又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既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有大量现实题材作品,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蕴含思政元素的艺术作品,将其融入课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传播正确的价值理念。思政课教师同时也要将艺术作品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创作者,丰富情感体验。如不少高校都举办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艺术作品展,师生们以中国画、书法、剪纸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疫情到来时全国上下同心抗疫的故事,师生通过艺术作品讴歌战“疫”英雄,传递正能量。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故事、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新时代中国故事等,能更好地对外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润物于无声。艺术与育人,巧妙融合,就能起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艺术创作者要深入思考如何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作品。高校要不断创新艺术作品融入思政课的形式,因地制宜融入其中,提升思政课的魅力,使学生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弘扬文化自信。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行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