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丹青妙,烟云翰墨香。”中国书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艺术与文化价值。5月14日起,北京卫视推出文化类慢综艺《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借书画连接古今,并融入年轻化视角与现代化技术,以“感知、理解、创作”为叙事脉络,由浅入深,带领人们与少年书画团、新锐画家、书画研究者、青年偶像等一道,对中国书画作鉴赏、解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尽显艺术之美、历史之韵、青春之志。
一笔一墨,描绘出壮美山河,勾勒出市井百态,给人以直观的视觉享受。为生动呈现中国书画的独有魅力,《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在主题选择与视觉表达上均有所创新,让静态的作品“活”起来、“动”起来,推动其展新颜、焕新生,使之更契合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
节目以“新意、珍贵、传奇”为画作选取标准,显示古人高超的艺术功力与聪明才智,用“不褪色的颜料”“时尚”“浪漫爱情”等大众化、通俗化的主题词,对传世名画的内容、亮点、特色进行提炼和阐释,以古今共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赋予作品时代生命力,并将其作为线索,提示、引导嘉宾和观众自主探寻书画里的细节与奥秘,拉近书画与年轻人的距离。
在视觉表达上,节目采用透视效果,使观众在飞鹤的“指引”下,由远及近,走进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一览江南山水的绵延起伏、烟波浩渺,镜头转接流畅自然,有效加强了画面的整体空间感;又借助动画特效,形象还原了《潞河督运图》中各类船只在水面来往如织的情形,体现出乾隆时期大运河漕运的热闹景象……在沉浸式的赏画体验中,观众对画作的意境风韵、作者的艺术造诣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探究书画背后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欣赏中国书画,需步步深入,不断延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书画是记录和反映时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探访采风+情景再现”的形式,《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将纪实性探索与戏剧性表演巧妙结合,调动起观众的求知欲与观看兴趣,引领其认识与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经过、画家性格等,从“看画”到“懂画”。
挖掘、联系、寻访构成求知线。节目嘉宾提取书画中风景、颜料、服饰等元素,前往与之相关的地方进行采风,逐一揭开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展节目文化内涵。如第二期节目从《惠山茶会图》的景点、作者入手,将“采风团”分为两队,一队来到复刻版“惠山”——谐趣园,聆听造园的原因及背后故事,并以诗句为线索,寻找园中八景,探析园林美学意蕴;另一队则追寻画家文徵明在北京生活的足迹,讲述文徵明的人生经历,弘扬其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精神品质。
情景还原、角色扮演、时空交织则构成故事线。节目搭建历史场景,让嘉宾们或扮成古代人物,亲身演绎书画创作经历、展现古代潮流时尚;或化身“说书人”,以第三视角对历史故事进行点评升华,或与古人“对话”,倾听其心声,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与风骨气节……每期节目的剧情表演环节在形式上均有所变化和创新,以满足观众期待,使其时刻保持新鲜感和惊喜感。
整体而言,求知线与故事线一实一虚,前者重在记录学习摸索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华文化,后者则对节目中提到的知识点作可视化、具象化、趣味性补充,从而加深观看者的记忆,二者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品画之余,《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还注重激发人们的能动性,设立作画环节,发起线上活动,聚焦重点群体,给予嘉宾、网友绘画空间,邀请其分享自主创作的书画作品,提升节目的启发性、互动性、影响力。
一方面,在节目结尾,少年书画团、青年画家与青年偶像将从书画作品中汲取到的灵感、采风时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从输入到输出,表达自己的体会感悟,向经典致敬。其中,少年书画团成员们将自己的奇思妙想、纯真愿望与书画元素相结合,显示出传统文化对培育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意义,青年嘉宾根据个人经历与思考,将中国精神、中国式浪漫等以书画的形式进行延续,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另一方面,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体受众多、传播广等优势,策划发起“全民提笔书画中国”线上活动,依据节目主题、嘉宾简笔画以及“儿童节”“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在新浪微博发布画作基础元素或主题,鼓励网友拿起“纸笔”,发挥想象,抒发情感,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及绘画构思,引起全民参与、全民关注。
跟随节目,人们开启了一段看画、懂画、作画之旅,由观而感,以思促行,进而领会中国书画的文化底蕴、书画家们的人文精神。《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特别关注少年、青年群体,以“书画”为轴心进行发散,将人、事、物、景、情等巧妙融入节目中,充实节目内容,同时丰富视听表达,把握好叙事节奏,循序渐进,让中国少年、青年群体从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