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的阳光普照艺术的天地
——“艺术+科学——尹毅绘画科研作品展”在京举办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野性的呼唤(中国画) 尹毅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两种方式,充分表现出人类的卓越想象力与创造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艺术创新始终与科学技术进步互为支撑、交相辉映,更是伴随着时代大潮,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艺术+科学”将结出怎样丰硕的果实?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艺术+科学——尹毅绘画科研作品展”上,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尹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展出尹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式样的100余件水墨画及艺术品鉴定备案专利设备、艺术品鉴证体系构建思维导图等,分为水墨奇变、艺境墨韵、经典重塑、融美创新、科研成果5个部分,全面呈现其深入挖掘艺术、融合科学资源、研究当代水墨语言风格与时代特色的艺术实践历程。如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所说:“尹毅既是美术家,也是艺术科研专家,他长期出入于画室、实验室两种环境,在艺术与科学的双向驱动下进行创作与科研。”

  和古人、和同代他人、和自己不一样

  30多年前,尹毅写下一首小诗:“敬慕文苑众山,冥思艺途独步。宁造自我之丘,不爬他人之岳。”这后一句已经成为他的座右铭。尹毅追求风格的独特,总是尽量给自己“出难题”:“我曾对自己讲,要和古人不一样,要和同时代的他人不一样, 30多年前有位老艺术家提议我再增加一条:‘和自己不一样’。30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和自己不一样’的含义,要有多种语言、多种画面效果,这点确实很难做到,但是可以做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尹毅开始聚焦水墨画的画种优化问题,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绘画方式、技法、材料与工具的研究,在水墨艺术当代性与多元化的探索实践中,逐步使其作品拥有了多种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此时的他正面对影响中国美术创作与发展的种种因素与现象,在大量的比较分析中以及自我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个性化绘画艺术语言与风格。“他进入画室精心创作和学习,不断提升其绘画功力与艺术修养,并以科学思维结合创作实践,另辟蹊径地再创水墨艺境。为此,他要探寻更多样的创作手段、更多彩的艺术语言效果,奉献更具原创性、时代性的好作品。”马锋辉说。

  上世纪90年代,尹毅的“水墨+质感空间感”系列可以说是他探索的重要一站。一如著名画家于希宁所评论的,尹毅的水墨画技法是崭新的、多变的,表现出的艺术效果是丰富多彩的。他的这些作品构图严谨、章法别致、清新淡雅、空寂超尘、朦胧含蓄、如梦如诗,具有很高的品位和意境。

  从“创作室”走入“实验室”

  “中国画在过去、现在所发生的现象,往往具有复杂的内因与外因,其昔日与未来的演变与发展都贯穿着自身的规律性。”尹毅曾经这样说。步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尹毅开始大隐于“实验室”中,埋头于水墨艺术当代性与多元化的研究。马锋辉将这看作是尹毅创作的另一面:“他进入实验室反复研究和实验,在科学认知水墨画的基础上精准寻找其画种的特点与优点,并从绘画方式与材料科研切入,综合光学、化学、材料等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研究传统绘画颜料、载体及其工具的不断优化问题,探寻水墨画种的新材料、新画法与传统材料、画法相融合,以及跨越画种固有界限,融美创新,从而更好地面对日趋多元的艺术大潮,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多样化需求。”

  特别是由尹毅担任课题负责人所主持实施的“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研项目,接续了上世纪80年代刘国松等人掀起国画界技法更新与肌理制作潮流的衣钵,其目标就是要致力于丰富水墨画的艺术语言、增强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力、提升水墨画种的整体品质;其新材料新技法的研究成果,为绘画创作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与美感,深化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力。

  融美意境

  在致力于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尹毅一边提升绘画实践与艺术修养,结合科学的运用调动墨迹、墨韵之变,探寻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与意境空间;一边从绘画方式与材料切入思考,调动光学、化学、材料学等专业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绘画载体,更好地服务于创作。他将多种新材料、新画法相互渗透,创造了水墨世界的融美意境,拓展了当代水墨的创作形式,丰富了水墨艺术的审美内涵。

  近些年来,他的“经典图式+笔墨再创”系列作品令画坛耳目一新。特别是此次展出的“富春山居再创系列”水墨卷全卷(长17.4米)、青花卷全卷(长13.5米),以及春雨卷、书写卷的局部画面。各卷均是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基本图式上进行的“再创”,尹毅在反复欣赏这一经典画面时联想到:若画面中的富春山客观现实存在,虽然其造型千年不变、万年不变,但是其景色却会伴随着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时的轮回无休无止的变化,加上艳阳、月光、云雾、雨雪笼罩下的环境之变……这世界上的山山水水展现出了无穷无尽的客观画面,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何况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类的内心世界与审美观念也在变,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表现方式、艺术语言也在变。所以尹毅要在黄公望经典图式的基础上表现同一景观的千变万化之美。他的这几幅代表性作品长卷,在取法前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的气息,并以当代审美观念展现出了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特色。

  这也正是尹毅此次展览的精妙之所在——“他不断探究新材料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可以说,他对中国画从技法上的发展有了延展性。”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透过尹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偏离中国画的本体语言,但是他采用一种有别于古人的新材料,甚至有些材料是他亲手制造出来的,这点难能可贵。在当下的中国画家中,尹毅具有一种探索性,这种探索性更深层、更巧妙地为内容服务,即他对中国绘画本体理念的追求并没有撇开中国的传统精神。在新技法、新材料、新理念的作用下,他营造出一个似乎与时代特别合拍的境界。”

  “让科学的阳光普照艺术的天地”,这既是尹毅的愿景,也是展览的结束语。“这很有必要,我们各个领域都需要科学的阳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