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村民在制作蜡画。位于雷公山深处的乌吉苗寨是黔东南州苗族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百鸟衣等民间技艺均被收录进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当地积极挖掘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带动村民从事苗族传统刺绣、蜡染等手工制品生产与外销,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对接,走出一条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新华社发 宋朝晖 摄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关键阶段,对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的根本问题做出剖析和阐释,明确提出文艺必须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围绕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去进行文艺创作,深入分析和阐释了党的文艺与相关工作的关系以及文艺的评价标准,不仅对当时的文艺界整风运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革命文艺成为支持抗战的精神食粮,而且奠定了党的文艺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基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基本走向。
在民间文艺方面,《讲话》关于人民生活作为文学艺术之“唯一源泉”的阐释,对于民歌、民间故事等“萌芽状态的文艺”所怀以情感的分析,对于“到群众中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以及“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的方法分析,也是对民间文艺的生活基础、人民主体、重要意义以及创作与研究方法的阐释和部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价值。正如1942年《讲话》发表后,鲁艺师生等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许多文艺家参加到根据地的抗敌斗争和生产劳动中,积极以民间文艺形式反映时代生活,大力发挥文艺鼓舞宣传、团结凝聚的实际作用。民歌、评书创作掀起热潮,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地方语言和曲调,宣传革命政策和精神,发挥了精神鼓舞的积极作用。延安的秧歌戏、秧歌剧反映拥军参军、开荒生产等时事主题,由工农兵群众共同参与创作演出,促进了团结与凝聚。还有延安的新剪纸、新年画、新皮影等,以民间艺术语言表现革命生产生活,得到群众认可和喜爱。可以说,中国现代文艺由此进一步实现了艺术的民族化与大众化,民间文艺融入并服务于民族解放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重温《讲话》精神,再次深刻体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文艺的时代性——在民族解放斗争的战火硝烟中,文艺就是要“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发挥支持抗战、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文艺路线从目标到方法贯通为一的“人民性”内涵——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从最根本的立场上、情感上以及深入生活去调查和寻找创作方向的方法上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而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服务人民的发展,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我们的民间文艺事业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立场、宗旨和方法,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中、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实现意义与价值。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救亡图存的历史时刻走进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国家的建设任务、社会的发展主题与时俱进,民间文艺也有时代命题和社会使命。正如8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文艺实践,民间文艺在革命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团结群众、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今天,在新的时代征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扎根时代生活,不断深入探索和实践。包括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加强对优秀民间文艺传统的传承传播,发掘弘扬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独特的精神标识,不断凝聚民族复兴发展的文化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充分发挥民间文艺维系乡愁记忆和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创富的深层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使民间文艺发挥赋能产业发展的“文化IP”作用,形成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等与旅游、文创乃至工业设计制造联动作用和叠加效应;在文化建设、教育民生等发展中,使民间文艺作为节日的欢歌、乡土的图景、民族的史诗、孩子们的歌谣等等多姿多彩地存在,增添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做到传承生活文脉,服务人民群众,努力践行民间文艺的社会使命。
8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吹响了文艺顺应时代需求、服务人民群众的号角,指引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回顾重温,不断学习,我们要深刻理解文艺发展的目标和方法,在时代发展中坚守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培根铸魂,用心用情用功“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