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秋操”吸杯
夏日临近,又到了“奶茶热”的时候,看到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吸管杯,让人不禁猜想古人是否也有吸管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就收藏有两件类似的文物——“太湖秋操”吸杯和素三彩牡丹花形吸杯。虽然同样有吸管,但用途却大不同,古人的吸杯是作为饮酒器。
“太湖秋操”吸杯,又名粉彩荷叶吸杯,杯体高6厘米、长19.5厘米、宽12.7厘米,外形为变形荷叶,器内底为盛开荷花,长长的花梗为器柄。此杯器柄为中空,作用似现代吸管用于吸水,故称为“吸杯”。吸杯通体施粉彩,除花梗为淡绿釉外,花瓣均以墨彩勾边,填以淡粉色,粉色渲染出花瓣交叠错落的层次,碗底黄色表现花蕊。其花梗上以楷书竖写墨字“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字样,由此可知此杯为当时的纪念品。
粉彩是瓷器一种釉上彩的装饰手法,又称“软彩”,是在明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影响于康熙年间创烧的新品种,其独到之处是在材料里掺加玻璃白的白色材料和铅粉,可产生乳浊的效果,用渲染等技法在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然后二次入窑才可烧制成功。粉彩的显色给人以犹如水彩画般的柔和淡雅之感。
此吸杯之所以名为“太湖秋操”,源于其花梗背面的题记:“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为光绪年间有关秋操的记事款官窑瓷器。题记中的“秋操”一事,侧面记录了清代军训的制度。清朝以武定天下,自太祖起兵,初定旗兵制,后又增设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相同。顺治年间,天下定,始建各省营制,即绿营。八旗、绿营是清朝常设的正规军,之后因时定制,防军、乡兵、湘军、淮军等陆续出现,兵制数变。
有关清朝军训制度,据《清史稿·志》卷一百三十九载:“清代训练军士,综京、外水陆各营,咸有成规,而历朝整军经武之谕,则随时训练,因地制宜。”可以看出训练分为“定期”“随时”两种制度。其中定期训练者,为领侍卫府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旗训练之制,每月分期习骑射两次,习步射四次。春秋两季为清代军训主要时节,春天进行的军演为春操,秋天则为秋操。清政府在经历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惨败后,认识到编练新军、实行军事现代化迫在眉睫。为了检验新军编练成果,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秋操”。其中1905年的河间秋操,是参演人数最为众多的一次北洋内部军事演习; 1906年的彰德秋操,是参演将领阵容最为顶级的开放性军事演习;而1908年的太湖秋操,则是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驾崩以及安庆起义为背景的军演。这三次秋季军事训练并称为“晚清三大秋操”,最后一次的太湖秋操更是引起了人们极大注意。
素三彩牡丹花形吸杯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之所以选它为秋操地,据《太湖县志》记载:“以太湖当吴楚要冲,指定为鄂宁两省秋操。”安徽太湖地处鄂宁两省要冲,地形和环境均符合军事操练要求。太湖秋操是南方新军在东南地区举行的第一次秋季军事演习,对此次军事演习清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派陆军右侍郎荫昌及两江总督端方为检阅大臣,前期准备十分严谨。据民国十年《太湖县志》记载:“前期设电报,筑马路,宾馆、行辕纷纷营造。”太湖秋操于11月18日至20日举行,共计3天时间, 11月21日定为最后的阅兵式。在太湖秋操筹办中,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但并未影响到秋操,一切按部就班进行不曾中断。于11月19日夜,熊成基、范传甲等人趁清政府在太湖秋操期间、安庆城内兵力减弱之际,发动了“安庆马炮营起义”。此次起义于11月20日被参加秋操的部分新军平息,致使太湖秋操阅兵仪式终止。尽管“安庆马炮营起义”以失败告终,但影响颇深,被历史界公认为为辛亥革命寻找了一条新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太湖秋操”是我国近代政治军事史上重要一笔,因此在前期准备中,清政府特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此粉彩荷叶吸杯,作为纪念品给予参加的将士们,愿其“一片丹心,报效朝廷”。但实际上清王朝至此已穷途末路,气数将尽,秋操时废时举,在之后的宣统3年间,再没有过派官员检阅秋操的记载,这次秋操亦是大清王朝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一点使得“太湖秋操”吸杯显得更为珍贵。
与此“太湖秋操”吸杯类似的还有素三彩牡丹花形吸杯,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另一件吸杯。此杯为康熙时期佳作,吸杯呈牡丹花瓣形,花瓣施绿釉,釉面以刻划技法展示叶脉纹理。外壁一侧贴花梗形吸管,施紫釉。三彩器施彩以黄、绿、紫为主,或加蓝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由于少用或不用红彩,称其为“素三彩”。制作方法是在经高温烧成的素胎上,以彩釉将刻划好的纹样填绘,再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素三彩从明代发展到清代康熙时期达到了中国制瓷史上的巅峰,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并在器物的造型、装饰、纹样及色彩上都有空前绝后的成就,康熙十七年(1678年)官窑开始烧造素三彩器,并逐渐成熟。康熙三彩继承并发扬了明代成化、正德三彩和嘉靖、万历多种色地套叠的传统工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廓线,再绘以图案,涂施彩色釉地。从两件吸杯图片中可以看出,光绪瓷同清三代瓷器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器形、胎体相较有失灵巧,质量差别显而易见。
(作者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