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处处镌刻着红色记忆,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了极其厚重而宝贵的资源。让宝贵的红色资源彰显出激励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是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庆祝建党百年、献礼党的二十大,江西广播电视台倾情创作4集广播剧《信念树》,该剧正是一部深入挖掘江西红色资源、传承激活红色基因的文艺精品。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人民响应苏维埃政府号召踊跃参加红军,涌现了众多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故事。瑞金华屋村仅有43户村民,就有17位华屋子弟参加了红军。长征出发前,即将踏上征途的华屋子弟来到村后祖山栽下17棵松树,作为留给故土和亲人的纪念。长征途中华屋战士不幸全部壮烈牺牲。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乡亲们把一棵棵青松当作亲人的化身,给松树挂上刻着亲人名字的木牌,每逢清明节,乡亲们都来到这里祭拜烈士英灵。
华屋村“17棵松”的故事,在江西、在全国广为传颂,是一个有着巨大感染力的红色文艺题材,许多艺术形式都进行过表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播剧《信念树》以全新的视角回望红色历史,为广大听众奉献了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可听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为在新时代继续讲好苏区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感人故事,作出了成功的艺术探索。
在主题深度开掘中凸显红色题材创作的时代意义。
信念在赓续传承中凸显坚韧,初心在沧桑巨变中彰显可贵。文艺作品的成功首先在于主题的深度与时代意义。广播剧《信念树》以几代华屋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为主线,以小切口表现革命老区的当代变迁,在对故事主题的深度开掘中凸显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广播剧以“信念树”为名凸显了全剧主题,信念树成为贯穿全剧的主线和交汇点,华屋人对信念树的神圣情感和深沉精神寄托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新时代红色文艺作品,广播剧《信念树》并未停留于此,而是自觉在传统叙述模式中寻求新突破,于是,该剧不仅书写了华屋人的牺牲与奉献,歌颂了华屋人为革命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与坚定信念,更讲述了华屋人在党的领导下奔向小康的奋斗故事,表现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时代巨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而形成了对故事主题更为深刻的拓展与开掘,使经典红色故事具有了更为鲜活的时代意义,让当代听众从作品中获得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以老区人民新形象塑造彰显作品艺术感染力。
人物是作品与听众之间的通道,在人物的行为中,抽象的思想成为具体的形象并具有说服力。广播剧《信念树》以华屋村“17棵松”的故事为原型,深情演绎了一代代华屋人不负先人、坚韧不拔,坚信幸福生活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念。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华钦才,是17位华屋烈士的典型代表。他作为红军战士的使命感和牺牲精神、作为丈夫的铁汉柔情,以及对于未出生的儿子的深切期望,都立体、细腻地塑造得丰满感人。与此同时,《信念树》用更多的篇幅讲述了留守故土的华屋人。剧中主要人物——红军后代华崇山、华钦才妻子梅娘以及华崇山的儿子华红军,在他们人生的历程中,不仅仅有等待和坚守,更有坚韧的奋斗。他们面对生活的艰辛执着,面对困苦的积极乐观,对于远方亲人的苦苦等待,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使他们的形象同样十分丰满、十分精彩。特别是华崇山和儿子华红军,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及和平年代先后参军,是一代代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华屋子弟的代表;他们更是苏区振兴、脱贫攻坚的好带头人,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艺术典型。好的文艺作品首先应是人物塑造上给我们以惊喜的成功之作,这也是《信念树》一剧给我们艺术创作的启示之一。
精心构思、另辟蹊径讲好红色故事。
当代艺术实践告诉我们,讲故事的方式必须因时代而改变。一些经典的革命历史素材,如果没有用新的艺术思维去讲述,在听众或读者看来就会感觉脱节。《信念树》以红军后代华崇山的旁白讲述为线索,通过精心的时空转换、场景交叠,立体而富于质感地再现了“17棵松”的革命传奇,并进而表现了几代华屋人的奉献、牺牲、不懈奋斗的感人故事。作为80多年间华屋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华崇山既是剧中人也是讲述者,由于选取了这个最佳的叙事角度,华屋子弟兵和华屋人民的故事就得以在巧妙的剪裁中保持着饱满的张力,即便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穿插中,依然线索清晰,转换自如,且呈现出织体清晰、笔触流畅、画面感强、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广播剧中独白也是推进剧情、感染听众的重要方式,《信念树》在这方面也有着成功的探索。特别是梅娘在信念树下的一次次倾诉,饱含着无尽思念和坚韧的信念,这样的倾诉艺术效果是突出的,既表现出主人公身上特有的客家女人的善良、深情、勤劳、坚韧,使梅娘成为苏区女性形象的又一典型;也巧妙地折射出生活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有效地推进了剧情,并给听众以强烈的感动,将故事一次次推向感人至深的“泪点”。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面对厚重的革命历史、丰富的红色资源,当代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以真挚的情怀呈现历史的真实,以崇高的使命感抒写历史的精彩,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人民评判的优秀作品。广播剧《信念树》以荡气回肠的艺术表现力,形象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思想,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丰富内涵,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这一作品的成功探索,为当代红色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值得总结的可贵经验。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