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
作者:温燕霞  来源:中国艺术报

  “哎呀嘞,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前面山崖崖……”

  这苍劲有力的歌声,拉开了四集广播剧《信念树》的序幕,听众的思绪也跟着客家山歌特有的深情旋律,飞落到瑞金市叶坪乡华屋村后山的蛤蟆岭。音符鸟儿般歇息在那17棵挺拔虬劲、树冠浓密的松枝上,与在山风中摇摆的枝柯喃喃低语,仿佛在和88年前手植松树的那17位华屋后生密谈。

  没错,广播剧《信念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红都瑞金的17棵松的动人故事。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风雷激荡,百姓们踊跃参加红军,到处出现妻送夫、父送子参军的感人场面。当时只有43户人家的华屋村,一次便有17位后生参军。临行前,他们在后山的蛤蟆岭种下了17棵松树苗。在当地客家人的习俗中,松树是种在墓前的,后生们以此来表达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坚定的革命信仰,同时也让松树代替自己看家乡的天光云影,在有风或无风的白天和黑夜,问候从树边走过的亲人,原本平淡无奇的种树行为,由此衍生出血性、忠诚、悲壮、浪漫与传奇的意象。

  由于本剧讲述的是华钦才一家三代长达80余年的故事,作者匠心独具地采用了双时空的叙述方式,通过华崇山的旁白连接起“过去”“现在”两段岁月。这种自由转换的视角,让听众在不同的时空与华钦才、华崇山、华红军等华屋人相遇,感知他们对革命的赤子之情、对家乡的拳拳之爱。

  《信念树》的第一集第一场戏便是种树的场景。导演用叽啾的鸟鸣、树枝的摇动、挖掘山坡的丰富声效,营造出80多年前剧中人华钦才和华崇宜栽种小松树的生动音画,并在他们简短的对白中点出松树高洁的品格,随即用悠扬的乐声送出报题,与开篇的剧情形成一种巧妙的呼应,但编剧并没有循此思路平铺直叙,而是破题之后立即将人带入当下的华屋村。通过红军烈士华钦才的儿子、退伍的志愿军老兵华崇山送儿子华红军,一个刚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重走长征路的举动,告诉听众,这80多年来,华屋人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的确,无论在剧中还是剧外,华屋人一直传承着光荣的革命传统。80多年前,华屋人为革命不惜抛家舍业、流血牺牲,那17位红军战士便是华屋人杰出的代表。后生们出征前发出的呐喊穿过时光厚实的帷幕,至今依然在群山中回荡:

  “共产党是为咱们劳苦大众打江山,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正道!大家看,山坡上的松树苗是我们留下的根!革命胜利后我们一起返乡,但是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就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松树坚韧不拔,万古长青,松树的节气就是我们华屋人的骨气!同志们,我们去当红军,绝不做逃兵,更不当叛徒!我们坚信革命必胜!”

  演员在处理这段台词时感情充沛,加上音乐恰到好处的烘托,极具感染力。那一刻,华钦才表的不仅仅是决心,更是革命者对革命成功的向往与希冀。

  这之后,作者和导演将焦点放在华钦才的妻子梅娘和华崇山母子身上。华钦才上前线时,梅娘已怀有身孕。华崇山一辈子没有见过父亲。他想念父亲时,便跑到蛤蟆岭,和父亲种下的那棵松树对话。母亲梅娘和其他华屋人在几十年寻找亲人无果的情况下,也经常到松树前倾诉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久而久之,那17棵松树变成了亲人的化身。它们无惧风霜雨雪和岁月流逝,沐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它们代替那17个后生,看见了红旗插遍中国大地的壮观场面,看见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当家作主的雄伟身姿……

  然而,华钦才等17位后生却一去不复返。很长一段时间,家人们没有他们的任何音讯。后来虽然收到了烈士证,但依旧不知他们牺牲于何处,更不知他们魂栖在何方,糅杂着悲痛的怀想从此化作汩汩的雨水,滋润着蛤蟆岭上烈士们亲手栽下的那些松树。在梅娘她们眼中,人就是树,树就是人,能听懂她们说的每一句话。松树似乎也有知,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犹如后生们笔直的脊梁,处处透着坚毅和勇敢,轰鸣的松涛则似后生们来自冥冥之中的昭告:

  华屋村的亲人们,当年我们参加红军,为的是让老百姓翻身当家作主。现在大家的日子好了,可千万不能忘本呀。

  这时,华崇山的旁白从深情的音乐中浮出:

  “……2012年6月,华屋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儿子华红军也从部队转业回到了家乡,被村里人选为了村支书,他这个村支书啊有股子带兵打仗的劲头,把部队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都用在带领乡亲们脱贫上了。”

  华崇山既是在向从未谋面的父亲吐露心声,也是在向乡亲们立下誓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我们这些华屋村的后人一定会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让理想之火熊熊燃烧!

  接着,编剧用写意的手法交代了华屋人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扶下,乘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项产业并举、精准脱贫的过程。当华屋人终于在以华红军为首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率领下摘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的那一刻,梅娘、华崇山眼中“人就是树,树就是人”的松树,在后辈们看来又多了层含义:

  华彩虹 (喊)支书,我觉得这些树是松树,也不是松树。

  华红军 哟,这是啥意思?

  华彩虹 这些松树啊站在这里,时时告诉我们,只要跟党走,革命定成功!

  华红军 哈哈,这就是革命必胜的信念啊!

  众人 是,说得好!

  华红军 所以啊,先辈们种下的松树应该叫信念树吧!

  华崇山 好,就叫信念树!

  至此,编剧完成了戏剧结构上的首尾呼应,听众也明白了“信念树”的由来与内涵。

  平心而论,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之际,江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生产的这部广播剧《信念树》不算大题材,但却以小见大,通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华钦才等人积极参加红军,为革命不惜流血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华崇山子承父志,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保家卫国;在火热的新时代,作为孙辈的华红军退伍之后勇挑村支书的担子,率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反映了原中央苏区人民主动传承红色基因,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踔厉奋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风貌。该剧笔触细腻,人物鲜活,音效丰富,演播精湛,制作精良,而双时空的表现手法和旁白的使用,既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又很好地诠释了松树的深刻寓意,让听众从娓娓道来的剧情中感受到信仰不竭的力量,是一部富有艺术感染力、充满正能量的广播剧佳作!

(作者系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挂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