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军长》:青春忠魂的英勇书写
栏目:品味
作者:饶曙光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良军长》是以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王良同志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创作的传记电影。影片讲述了其从“投军黄埔”到“参加革命”,再到“屡建功绩”的故事。通过“攻打湖南平江长寿街”“黄洋界保卫战”“江西瑞金大柏地山区战”“活捉张辉瓒”等著名战例,刻画了王良同志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毅的革命斗志。

  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

  就当下人物传记电影创作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作者对于传主的理解,也就是说如何从一个“人”的角度去塑造人物,将其进行审美化表达。《王良军长》整部影片是围绕着王良同志优秀的军事才能和突出的军事贡献为叙事主线来展开,展示了其作为红军优秀的指挥将领的成长之路。但影片并没有局限于主线叙事之内,将其刻画成扁平化、概念化、口号式的人物。而是将兄弟情、爱情、亲情等融合进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达之中,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人物进行立体化的塑造,不仅给观众呈现了一个英勇善战、遵守军纪的共产主义战士,还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在影片中,王良带领的一连、三连和黄玉英带领的赤卫队共同完成守护井冈山任务,在任务胜利完成后,黄玉英想将缴获的枪支收归赤卫队所有,但被王良拒绝,两人为此产生激烈的争吵。在这里,黄玉英并没有被塑造成主动上交战利品、毫不抱怨的高大全人物形象,而是体现了其在队伍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状态。同样,王良因为战场纪律执意不把枪支留给赤卫队,但在私下却主动找到黄玉英道歉并将自己的枪支留给她。这里面既体现了王良作为连长对战场纪律的遵守,又表现了其作为普通人对战友的理解。影片中还有一个情节是刘四海因为将电台误认为是炸弹而将其毁坏,特派员想要追究刘四海的责任。此时王良主动为刘四海担责任,接受特派员的惩罚。但是当刘四海杀掉俘虏的时候,王良为了维护纪律力排众议将之交给团部进行处罚,私下却因为担心他,主动找他交流。这样的情节处理让观众感受到王良既是一个坚守纪律的革命军人,又是一个有情有义、爱护战友的可亲可敬的人。

  影片不仅重视主要人物的塑造,也注重其他人物形象的建构。片中杨春发因为家遭变故,所以跟着刘四海投奔王良。在一开始参加战斗的时候,杨春发拿着枪支瑟瑟发抖,在经历过几次战争之后,王良问杨春发:“现在还害怕么?”杨春发则回答:“怕什么,不怕了。”等到影片后期的时候,杨春发已经可以在刘四海的配合下独自前往前方炸毁敌人火力点。同样,刘四海在投奔王良的时候只是单纯想保护穷人,因为知道王良所在的队伍是为穷人服务,所以就想跟着王良一起奋斗。此时刘四海心里并没有什么战场纪律、部队纪律,所以他可以因为俘虏烧杀抢夺百姓、杀害战友而将其杀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并像王良当初提醒他一样,关心刘四喜,最后为保护大家牺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给予了一定的叙事过程和成长空间,而非从一开始就是没有缺点的完美形象。而这种成长和变化,将人物从一个真实的人转换成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细节真实书写历史真实

  传记电影因其自身类型特殊性,其创作必然会受到历史真实性的制约,必然受到真实人物本身事迹原型的约束。但首先历史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复制般的重现,即便是文字史料记载或者当时的影像资料、纪录片等,也会存在话语权、记载人的认知差异、记录角度等方面不同以及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其次,传记电影归根到底是电影,需要遵循电影基本的创作规律和艺术表现手段,而电影艺术和审美特性决定了这其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虚构和建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陷入是否是真实的桎梏之中,而是如何做到与观众建立共同体,让观众通过感受细节的真实而建构历史的真实。

  在电影开拍之前,主创团队多次前往王良同志故居探寻,查阅大量有关的历史资料,努力做到所涉及的重要事实、重大历史节点,重要人物关系都要做到有据可考。不仅如此,影片对不同时期人物的着装也都进行了仔细考究。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红四军进驻长汀县后,都换成了新的军装。在王良给杨春发整理领口的时候,观众可以看到军装领子上的红领章绣着黑边。之所以绣着黑边,据有关史料所载是因为当时是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纪念列宁,红军在领子上的红领章绣上黑边,这也是红军唯一一次在红领章上绣黑边。影片从1927年讲述到1932年,这五年时间里红军的军旗、军装、挎包以及使用的武器等等都是随之变化的。对于不太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来说,观众本就对它们存在更多需要想象的空间,大量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历史当时的样态,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提供更多想象的基础。

  历史不能重现,历史人物不能重新在场,过去的事情不能再来,但并不意味着传记电影的创作可以放弃真实。我们应该以最大限度的真实性为依据,融合电影本身的审美特性和表达方式,借助高科技手段,让观众感到真实,赢得观众的信任,从而使得观众能够与影片共情共鸣共振,达成共同体美学。

  打造文化名人传承文化精神

  近年来,重庆电影集团致力于挖掘重庆本土原创题材、打造主控主投的精品力作,《王良军长》就是重庆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作品。传主王良是从重庆綦江走出的革命先烈,影片上映后为方便市民参观游览,綦江还开通了“王良故居”客运专线。客运专线由綦江汽车客运站和永城镇王良故居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对向始发。这其实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就是打造本土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而形成本土文化名人品牌。

  每一个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可能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对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新世纪以来,随着传记电影的不断发展,其创作未必是要把传主一生的所有重要事件,或者说传主完整的一生在一部电影里都予以完整呈现。所以,在试图打造王良军长这个文化名人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已经形成影响力的电影或者在第一部电影时努力建立良好口碑,以此作为基础。然后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或者针对其某个或者某几个重要事件进行创作,进而形成系列化创作,共同构成此传主的形象。再由点及线,由线及面,进而逐渐发展成文化名人品牌。在形成品牌之后,我们可以对品牌价值进行进一步开掘。比如带动传主故居所在地、电影所涉重要地点等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提升,还可以推动文化故居的修复、传承名人文化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等。它们和品牌之间互动共生,品牌推动它们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巩固品牌,增加品牌影响力。从文化精神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说,文化名人品牌影响力和普及度的提升,其所承载的人文内涵、精神价值得到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传记电影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附加值”就会得到不断彰显和拓展。

(作者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