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心居》剧照
作家王安忆曾经这样描述一座城市和生活在那座城市的人们,“这城市的心气高,就高在这里,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抓得住的决不放过,有一点是一点。说是挣扎也可以,却不是抵死的,是量力而行。……那最大群最大伙的,却都是务实不务虚。……在这个城市里做市民,是要有些烈士的心劲,不是说胸襟远大,而是说决心坚定,否则就顶不住变故的考验。 ”她所说的那座城市,就是上海。不了解上海的人可能难以体会王安忆这段话的旨趣,但你若看过热播剧《心居》,大约就能够感受到这段话的微妙和传神。
电视剧《心居》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上海作家滕肖澜的同名小说。“房子”构成了整部剧的叙事原点。在中国的城市化社会转型过程中,“房子”居于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对大多数人而言,房子不仅仅是住所,作为最保值增值的硬通货,更意味着财富,是生活质量与社会身份的象征。正如《心居》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程武所说,“上海不只是一座城市,也是一扇生动的时代窗口。滕肖澜的这部作品,从上海一户普通大家庭切入,虽然讲的是‘买房’‘卖房’等一系列与‘居’相关的事件,但展现的却是普通老百姓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孜孜向往和热切追求。上海人民的生活百态,其实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缩影,是社会快速变迁下的一段时代旋律。”
剧中一众人等都是由于在合适的时机买入房子或者是错失良机,导致生活境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是大户人家的施家,曾经家境殷实、声望显赫,但从施源的父辈开始,一再错失购房良机,等到醒过神来,早已被房市的末班车甩得不见踪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展翔,他十几岁从广东来上海谋出路,慧眼独具地在上世纪末顺应了房地产迅猛发展的浪潮,因此收获颇丰。如今手上有多套房,“房产证一堆拿在手里,扑克牌似的。房子是真金白银,跟它相比,银行里的存款就不值一提了” 。在捶胸顿足、后悔没有赶上买房好时机的队伍里,顾士宏的儿子顾磊常常悔恨“手慢无”;顾清俞的闺蜜李安妮因为丈夫一次次错失买房良机愤然离婚。“这种例子太多太多。道理谁都懂,要果断,要抓住机会。可买房子到底不是买小菜,一出一进就是全部家当。”“既想动,又不敢动,生怕楼市是第二个股市,高点进去,跌到爹妈家也不认识。”这是当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生动写照,《心居》从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侧面,纤毫毕现地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在这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心态,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经济史与生活史,具有影像文本的意义。
《心居》带有强烈的都市家庭情感剧属性,剧情围绕“心”与“居”展开,由此衍生出夫妻关系、姑嫂关系、父女关系、姐弟关系、恋人关系,以及职场关系等一系列矛盾冲突。演员海清和童瑶生动塑造了两位性格极其鲜明的女性形象。童瑶饰演的顾清俞,是跨国金融公司高管,她美丽、成功、自信、高傲,属于典型的上海女人;自主、独立、工于心计,收入丰厚,不折不扣的强势地位使她在家族中拥有不同凡响的话语权。与她构成强烈矛盾冲突的另一位女主角冯晓琴,也是个不可小觑的角色,她从小城市走出来,却有着一般人少有的智慧与手段。“二十出头便匆匆嫁人,还是未婚先孕。说实话是有些仓皇的。”如果不是为了成为上海人,以她的相貌和吃苦耐劳,无论如何也不会嫁给腿脚不便的顾磊。她有着极强的上进心,认为“做人就跟爬楼差不多,上一层,就是一层的风景。脚下的地,是下面那层的天”“食物链爬得越高越好。长跑时牢牢盯紧前面人的后脑勺,才不会掉队”。顾清俞从骨子里看不起冯晓琴,要不然也不会把冯晓琴亲手给她织的围巾转手就送给了钟点工。在她看来,冯晓琴这个年轻、漂亮又讨喜的弟媳太有心计、太要强了,她一开始对冯晓琴就保持着超乎寻常的警惕。就这样,整部剧的核心矛盾冲突在两个女强人之间展开,又在顾磊之死这个节点达到高潮。冯晓琴之工于心计有一个细节可见一斑:顾磊死后,她不顾全家的强烈反对,执意要将邻居告上法庭,还扬言下一个要告的就是顾清俞——她在失去丈夫这个靠山后,选择了以攻为守,同时,为了避开“贪财”、讹诈之嫌,她在官司胜诉后,只象征性地索赔一元钱。冯晓琴既赢了官司,也成功地站到了道德制高点,重要的是她的内心获得了平衡与安定。
海清把冯晓琴这个角色饰演得非常生动而真实——当官司胜诉后,冯晓琴转而非常后悔没有向邻居多要一点钱,这种逼真的矛盾心理与冯晓琴的境遇和性格特点是非常吻合的。冯晓琴和作家滕肖澜笔下的很多上海外来媳妇一样,她们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本质善良朴素。在人生的磨难中,她们形成了一种要强执著的个性,为达到目的会施展心计与小手腕,在社会漩涡中寻求自己的位置与利益,她们容貌姣好、善解人意,让人怜爱,但工于心计、孤注一掷又令人惧怕。这种要强执著的个性使冯晓琴从几近绝望的深渊中站起来,开始了探索自身价值的艰难过程。她凭借远胜常人的耐力和韧性,筹划敬老院“不晚”,将其做大做强。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由此得到完全的展现。而对爱情有着精神洁癖的顾清俞,因为难以接受眼前的施源与梦中人的施源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闪婚又闪离。当她历经种种挫折后,回首人生,忽然发现自己竟然能理解和接受冯晓琴了。
在原著中,滕肖澜替顾清俞完成了与冯晓琴的和解,“她知道自己还没有原谅她,或许永远不会。甚至还恨着她。但她却理解她。理解是一回事,原谅又是一回事”。顾清俞和冯晓琴终归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尽管她们之间有着各种“小算盘”和小计较,但即便冲突得再激烈,关键时刻大家又好像心照不宣似的,总能适可而止,为彼此保持一点体面和余地。说到底,维系着彼此的,还是亘古不变的偶尔剑拔弩张、其实温情永存的亲情关系。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共渡难关——这种亲情关系的强大惯性,足以化解掉一切矛盾和心结。在《心居》中,这个双女主的矛盾冲突和蕴含其中的复杂人性,以及她们在历尽沧桑之后终于获得“心之所安”,共同构成了这部剧的华彩篇章。
《心居》剧名颇具神韵,“心”与“居”,“居”是“心”之所系,“心”是“居”之所安。有何“居心”便有何“心居”。这关乎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逐。“居”是贫富贵贱,“心”是悲欢离合。冯晓琴历经人生磨难之后,以非凡的耐力和韧性奋力创造美好生活,最终获得事业成功,得到这座城市的认可与接纳;而她的亲妹妹冯茜茜,头脑活络,也有几分姿色,却急功近利,为追求幸福而不择手段,离正道越来越远,最终成为自己当初不屑的“出卖灵魂”的女人,黯然离开上海。《心居》里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自己的幸福,但他们以不同的人生道路启示我们,幸福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得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获得的。
《心居》叙事的时代背景正值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之中,剧中人个体迥异的命运际遇为解读、诠释、描绘这个时代提供了优秀的样本。《心居》与电影《1921》以及爆款电视剧《人世间》一起,并称腾讯影业与阅文影视的“时代旋律三部曲”。这三部影视作品以清晰的历史逻辑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像长镜头一样,由远及近,将百年中国故事娓娓道来,为一代代年轻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继《人世间》之后,《心居》的热播,也再一次证明了文学作为“母本”所能提供的巨大支持。文学与影视,构成了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相互成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关系。
(作者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