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的音乐生态及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strong> 茶歌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必须以茶歌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为前提,以文化旅游产业与茶歌音乐的密切融合为核心,以建立健全茶歌与文化旅游融合机制为保障。</strong></p>
<p> 福建省于今年提出通过收集整理当地茶史、茶俗、茶歌、茶艺等资料来深入挖掘闽茶文化资源,促进茶叶与旅游、休闲、康养产业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广西六堡茶及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桂农厅发[2022]13号),提出努力把茶产业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可见,政府对我国茶叶文化和产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拥有近五千年的茶文化历史,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其中伴随着茶农劳动活动产生的茶歌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部分经典的茶歌还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茶歌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兼具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由于茶歌本身的文化艺术属性,结合当下茶文化的传承、茶产业的发展,茶歌音乐与文化旅游融合成为必然趋势。</p>
<p><strong> 茶歌的类型</strong></p>
<p> 茶歌从狭义而论是茶农在劳动过程中,基于民间地域风俗习惯基础上创作并在特定地区广泛传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广义而言,茶歌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源自古代诗歌作品的古体茶歌。唐代中后期,中国文学中诞生了一股咏茶诗歌的创作潮流,如: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二是民间茶歌、茶谣。也就是茶农自创的山歌或民歌,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如:原生态六堡茶歌《歌唱六堡茶山歌》《六堡采茶歌》等。三是关于茶的创作歌曲、歌谣。如:湖南的创作歌曲《古丈茶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百度百科提到的以谣为歌的类型,实际上是经过改编,如:明清茶歌《贡茶鲥鱼歌》就改编于民谣《富阳谣》,歌舞电影《刘三姐》中的《采茶姐妹上茶山》是经由民歌改编且传唱度最广的作品之一。</p>
<p><strong> 茶歌的音乐生态</strong></p>
<p> 民间茶歌在歌词、结构、旋律和节奏上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茶歌的歌词内容简单直白、通俗易懂,描述茶农们勤劳的采茶生活,充满民俗传统和生活的温度;茶歌的体裁结构普遍简单、且对称统一,这种生态结构更易于达到茶农舒缓节奏和娱乐的目的;茶歌的旋律流畅自然,节奏感强,刚柔并济,符合茶农音乐审美并且易于传唱;茶歌的曲调是多样性的,如: “采茶调”“打茶调”“敬茶调”等曲调。茶歌的音乐生态特征表现为民族性、区域性和乡土性特征。民族性表现为茶歌音乐是中华民族悠久茶文化的彰显,我国产茶区分布较广,具有多民族性的音乐文化特色。区域性表现为我国不同区域的茶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茶歌音乐风格,茶歌呈现出丰富的地域特色。乡土性表现为茶歌歌词曲调内容的生活气息浓厚,贴近茶农实际生活和生产活动,真实而通俗。</p>
<p> 同时,茶歌音乐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茶歌是劳动人民生活实际和生产智慧的表现和彰显,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走近茶歌音乐能让我们全面了解我国茶农的生产生活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茶歌是对采茶区域民族风俗习惯、乡土文化观念、风土人情的浓缩表现。茶歌的传播能让多民族的文化习惯和观念得以延续,并在普及中被大众所认同。最后,茶歌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茶歌的传承和发展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p>
<p><strong> 茶歌的文旅融合发展策略</strong></p>
<p> 茶歌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茶歌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茶歌的文旅融合发展能够以茶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属性带动采茶区文化旅游业发展。茶歌是一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其欢快的节奏旋律、淳朴有趣的歌词内容、生动质朴的劳动人民情感、积极向上的劳动热情、充满烟火味的乡土生活气息以及其特有的民族地域文化格调,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当地旅游,亲身感受茶农们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茶歌的文旅融合发展能够以文旅产业的发展实现茶歌的文化复兴。采茶区文化旅游产业在茶歌的助力下获得飞速发展,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茶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扩大茶歌艺术的社会影响力,让茶歌走出采茶区,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同时茶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带动茶歌的传承延续和创新发展。</p>
<p> 茶歌本身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能够推动旅游的特色化和品质化发展。而文化旅游是带动茶歌宣传创新的最大市场,能够扩大茶歌音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茶歌与文化旅游的融合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p>
<p> 首先,茶歌与文化旅游融合,要做好茶歌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打造当地文化旅游品牌。这是茶歌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一要保护,也就是要挖掘茶乡的茶歌资源,对当地的茶歌进行全面收集整理。茶歌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容易导致作品流失,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茶乡的茶歌曲谱和歌词整理成册,出版专门的茶歌音乐书籍,并将这些书籍用于教育普及和社会宣传,让茶歌为大众所了解,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二要传承,即结合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和新闻影视渠道进行茶歌宣传等多样化的传承。比如举办茶歌比赛、组织茶歌文化访谈、在影视作品中渗透茶歌的区域特点等,在扩大茶歌影响力的同时带动茶乡文化旅游业发展。三要创新,茶乡当地不仅要保护茶歌,还要与时俱进丰富已有茶歌的内容和形式,在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适应当代大众艺术审美需求,赋予当代茶歌时代价值和鲜活生命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欣赏富有时代性、地域性的茶歌。</p>
<p> 其次,茶歌与文化旅游融合要让茶歌融入茶乡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其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歌文化旅游活动。比如在茶乡举办茶歌比赛、茶歌文化艺术节、茶歌实景表演,组织游客亲身感受采茶乐趣,并与当地茶农一起学唱茶歌,享受演唱茶歌带来的美好精神享受,在此过程中感受茶乡淳朴热情的风土人情,领略茶乡美丽纯净的自然风光。其二,建立茶歌音乐博物馆作为音乐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博物馆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动态实景技术为游客呈现多种风格、多个类型的茶歌,让游客沉浸在茶歌文化氛围中,获得真切而震撼的旅游体验。</p>
<p> 最后,茶歌与文化旅游融合,要加强融合发展保障制度建设。第一,要建立健全茶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茶歌文化在文化旅游中的正确利用和良好传播。第二,要营造茶乡当地的茶歌音乐文化氛围。时至今日,许多茶乡都失去了原本自然传唱茶歌的风俗习惯,以至于游客在当地感受不到原汁原味的田野茶歌吟唱氛围,这也就大大降低了茶乡旅游区的文化吸引力。第三,当地政府要加强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当地通过文化旅游开发丰富的茶歌音乐旅游体验项目。</p>
<p> 茶歌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必须以茶歌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为前提,以文化旅游产业与茶歌音乐的密切融合为核心,以建立健全茶歌与文化旅游融合机制为保障。</p>
<p><strong> (作者系梧州学院音乐舞蹈教研室副教授,本文系广西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研究成果)</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