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冬天燃遍激情和挚爱
作者:赵迎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经历冬季

  面对严寒的挑战

  才会体会

  人类面对寒冷的无限活力和创造力

  在冰天雪地、孤寂的季节人类创造丰富的运动

  让自身活力四射、激情燃烧

 

  短道速滑的速度与弯道的较量

  大道速滑的坚定与意志力

 

  高山速降的胆识与气魄

  跳台滑雪的自由翱翔

  花样滑冰的人体艺术之美

  与情感激荡

 

  大雪中帅气摄影师的风景

  雪花飘飘飘下的大人和孩子的痴情

 

  这一切

  在冰雪交融的世界里

  点燃人类心中之火

 

  这一切

  尽在我的镜头中

  感动了我

  感动了冬天

 

  我在想

  我爱上了

  冬奥会

  摘自作者的新书《我是奥运摄影官》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图为中国代表团入场。

  我一直喜爱雪天,喜欢冬天冰面和雪面冰晶的质感。它带给我灵气。在早年间无论是参与采访盐湖城冬奥会还是都灵冬奥会,冬季运动所带给我的激情从未减退。北京冬奥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激情的重燃,还有带着挚爱的坚持和执着。

  2月14日晚,在北京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摄氏度以下,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比赛在激烈的角逐中。中国运动员徐梦桃要向着自己的金牌梦想冲击。我从北京赶到张家口云顶赛场前,还有人劝我放弃拍摄这场赛事,一是路途遥远、折腾,二是白天云顶滑雪公园就已经很冷,晚上温度会降到难以忍耐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徐梦桃的发挥在此前一直不被看好。但我还是坚持坐高铁并倒换媒体班车花费近3个多小时赶到现场。

  从比赛开始前4个小时、运动员热身开始,我就站在冰天雪地中,我身上所有的热量已经消耗殆尽。早已“不属于”自己的冰冻的双脚和一定要露在外面的按快门的手指,开始有些不听使唤。咬牙隐忍,这四个字应该是能比较确切地形容我们这群站在冰雪中数小时的摄影记者的。

  就在这时,徐梦桃开始了她冲金的最后一跳。漂亮的翻腾动作被两侧的聚光灯在夜空中打亮,宛如飞翔于太空。她深蹲后,稳稳地落地,全过程让人捏着一把汗。这位从事空中技巧训练、比赛20年、 32岁的老将,在前两次冬奥会都因为最后的失误错失金牌。那可是4年一届的漫长备战。她在之前的这个项目的混合团体赛中又获得银牌。

  2月14日晚,中国选手徐梦桃实现她等待了8年的梦想,夺得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

  记得在赛前准备活动的时候,我因为去赛场早,看到徐梦桃正在做基本的拉伸训练。寒冷的天气中坐在那里等待时,她还用手给自己扇凉风,似乎要驱走什么。徐梦桃在稳稳落地后的一刻,终于爆发了,她按捺不住地咆哮。咆哮声激起的热浪把我身体内的严寒冲得一干二净。获得金牌的她大喊:“同志们,我终于赢了,我赢了,今夜我一夜不睡啦!”她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离她很近,听得真切,透过镜头,看得真实。她披着国旗满场奔跑,火热的激情融化了寒冬。而我又拍下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激情瞬间。我觉得她的呐喊不仅仅是赢得金牌的欢喜,更是在内心对战胜和突破自己的倾诉和抒怀。她对梦想的坚持和执着的精神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也打动了我。

  在众多摄影记者里,我算是年龄资深的。此前我为了拍摄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赛,穿着冰爪爬坡途中,还狼狈地滑下雪坡,被相机磕了下巴。看着年轻记者的麻利,我多有羡慕和不服。所以,前后5次来到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拍摄雪上项目,希望实现自我的小小突破。在面对极端寒冷的天气,背着镜头和相机顶着大风爬雪山、辗转奔波于遥远路途的拍摄过程中,就连我们中国摄协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成员、参加过4届冬奥会采访,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国体育报》摄影部主任魏征都承认,本届冬奥会因为大风和天气极端寒冷,让他感觉是最艰苦的一次冬奥会。但我想,无论任何年龄和做任何事,只要执着坚持,梦想可以把你带到任何地方。徐梦桃这位老将流露出的不服输的眼神,收于我的镜头中时,一切的坚持和辛苦都变成了美好。北京冬奥会再次点燃了我这位“年龄资深”的摄影者挑战自我的激情。

  我接触冬季项目是从花样滑冰开始的。1995年我在英国伦敦做新华社常驻摄影记者的时候,作为当时唯一一名中国记者,采访伯明翰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见证了陈露夺得中国第一个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当时用胶片拍摄的她甜美夺冠的样子到今天都弥足珍贵。至今,中国单人滑选手还没有超越这位“孤独的冰上皇后”,也是一种遗憾。

  在盐湖城冬奥会中,我用影像记录了中国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的历史瞬间——杨扬夺得500米短道速滑金牌。2001年在莫斯科,作为新华社摄影记者,我见证了中国申奥成功。2008年,我成为奥运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奥运会摄影运营官,放弃了拍摄创作机会,投身于历时3年的筹备和管理服务中,为1500多名来自全世界的记者,搭建最佳的摄影位置和最便利温馨的服务平台。他们将拍摄的北京夏季奥运会无与伦比的精彩瞬间传遍世界。14年后的今天,我又站在奥运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的赛场。和2008年不同的是,我变换了角色,做回一名普通的摄影记者,作为中国摄协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的一员,用影像见证北京冬奥会,用影像抒写中国体育发展的故事,用影像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

  2月7日,中国选手任子威夺得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后,奔跑咆哮庆祝夺冠。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落幕的一幕至今还历历在目。那天,在寒冷中,我带着3个机身、4支镜头,聚焦眼前激动人心的场景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歌声悠然响起,奥运五环从冰面飘然升起,一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五环升起的模样。我心绪激荡,泪湿眼眶。14年前,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摄影运营官的我,此刻再次站在“鸟巢”,心是炙热的。时光荏苒,日月穿梭,时光改变了我们的容颜,改变了身份角色,但不变的是共同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如同“鸟巢”上空烟花绽放出的“同一世界、天下一家”。这一刻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致敬,是对一代人青春梦想和奋斗的致敬,是对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致敬,是对未来的期许和信任。正如奥运之父顾拜旦所说:奥运是对过往的朝拜,是对未来的信任。

  大年三十前,我进入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26个日日夜夜,平均每天3到4个小时的睡眠,30多场次的拍摄采访,我用镜头见证了北京冬奥会首金的诞生,见证了年轻一代中国选手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和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比赛中挑战自我的飞翔,见证了老将徐梦桃冲向金牌的豪迈,见证了高亭宇在“冰丝带”实现中国男子速度滑冰的首枚金牌的历史突破,见证了任子威艰难夺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的动情,见证了隋文静、韩聪获得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后的浓情相拥,见证了在全球疫情下各国运动员的团结和友爱,也见证了那些为北京冬奥会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和防疫人员坚守岗位的大爱。

  还记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在主新闻中心做视频采访。回到酒店的时候,已经近晚上11点。绕过酒店大堂进入室外的后院,有两个小亭子,每个小亭子里都有一位穿戴全套防护服的小护士每天在那里提供核酸检测服务,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12点,大年三十也不例外。有位经常见面的小姑娘总是笑盈盈地面对我们。每天都匆匆忙忙,大年三十这天,我忍不住说:“让我给你拍张照片吧,春节快乐”。至今,我还非常珍视这张“普普通通”的影像。它代表了北京冬奥会上那些在每一个普通岗位上每一天都默默坚守、奉献的志愿者、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可能连冬奥赛场也没进去一次。激情与爱不只是在赛场,其实一直融于北京冬奥会的每个角落。

  2月8日上午,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进行,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总成绩188.25分斩获金牌。这是她在本届冬奥会的第1枚金牌,也是中国队在本届冬奥会收获的第3枚金牌。

  中国摄协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带队;以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兰红光,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毛建军,《北京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胡金喜为支柱;《中国体育报》摄影部主任魏征、《新京报》摄影记者陶冉和《工人日报》摄影记者王伟伟等也是小分队成员。以“勤奋”两个字评价小分队成员这次的冬奥会采访并不准确。拼,才是更合适的词汇。李舸、兰红光、毛建军、胡金喜等作为摄影部门的领导和资深摄影记者,面对难得的北京冬奥会历史机遇,每个人每天跑两三场赛事,早起晚归,不仅要发稿,回到宾馆还要看稿、整理照片,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一直在拍摄雪上项目的魏征,冻得手都裂了口子,脸又晒又冻,出了粗糙的高原色;陶冉和王伟伟经常背着长焦镜头到处跑,总是精力充沛,一天之内能从张家口拍完赛事折回北京再战。在整个采访中,他们长期在一线采访报道的经验、对新技术的超强把握能力、在采访中的快速反应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以及永远在寻找突破的创新意识给了我很多启发。

  这次小分队谈论最多的问题还不是睡眠少、旅途劳顿,而是摄影的创新:如何从我在场到抓取最佳典型瞬间,再到摆脱雷同的典型瞬间,表现运动员精神气质,引入更深层次的视觉化表现?多数得到奥运会报道权的摄影师都是有新闻报道任务的,有媒体客户需求,所以精彩和高潮瞬间的写实报道是基本的要求。毕竟每个新闻机构能申请进入奥运赛场采访报道的人数还是非常有限的,新闻报道还是首位。奥运会作为体育赛事,对允许近距离拍摄和能够拍摄运动员冲刺和获胜等最佳摄影位置的依赖性大,大通讯社组成的奥运报道队有特殊位置拍摄的优先特权,普通新闻单位的摄影记者需要通过提前数小时站位和换取重要场次的重要位置摄影袖标才能实现。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给有着繁重任务的摄影师以更大的压力。

  在这样一个现实面前,我看到李舸凭借他对奥运精神的深入理解,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冷静的思考,抓取了让我们站在同样角度没有想到的瞬间,展现了北京冬奥会的精神气质。胡金喜一如既往发挥了他在拍摄体育等赛事的激烈运动瞬间敏锐的观察和硬朗的拍摄功底,拍摄出富有生命力的生动影像。毛建军凭借他在美国常驻期间训练出来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触觉,让作品呈现出激烈的竞技中富有新闻故事的耐人寻味的影像。魏征凭借着体育摄影炉火纯青的技术功底和对雪上项目的熟悉和经验,运用自然的光线和气候的变化,营造出颇富诗意的影像。在和小分队队员的学习和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我也进行了自己的创作尝试。

  2月6日,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的2022北京冬奥会女子冰球小组赛中,中国队以2比1战胜日本队,队员相拥庆祝。

  在北京冬奥会快节奏的拍摄过程中,我希望我的影像可以稍稍静下来,带着中国这片土地的元素,带着中国场馆的独特气质和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希望我拍摄的影像给人以思考,比如在北京冬奥会中,自然与挑战自然的人的关系、空间与人的关系、工业遗迹与人的关系、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疫情与人类乐观向上的精神的关系。比如,在拍摄中国短道速滑混合团体赛夺得首金时,我放弃了有冲击力的特写,而拍摄了大空间中运动员夺金的感觉。但空间没有我想象的好。看到同行们拍摄的激动人心的特写,那一晚,我还是有一种失去典型瞬间的心痛感。我还是很喜欢我拍摄的谷爱凌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中心工业遗迹前的那一跳和她背后露出的中国龙装饰,这些赋予了照片本身很多内涵和外延。我拍摄的中国女子冰球队战胜日本队后的照片,紧密相拥的感觉很安静,但我觉得照片很有力量。女子冰球加拿大队战胜美国队夺取金牌的时刻,高潮迭起的欢庆瞬间中,我抓住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戴着口罩的替补守门员因为装备重、行动慢,当队员相拥庆祝时,最后一个跑过来,拥抱团队。我为在疫情下人类仍保有的那种激情和勇气而感动。但创新意愿在每次比赛夺金高潮时,很容易被打破,因为作为摄影师,谁也不想失去那些你脑海中固有的富有冲击力的典型特写瞬间。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经常犹豫不决,为失去了精彩瞬间而心痛。摄影是遗憾的艺术,也是痛并快乐着的艺术。

  今天,北京冬奥会无数令人难忘的瞬间已经过去,天气还没有转暖,燃遍全身的激情和挚爱仍在持续。

  (作者系中国摄协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副队长、中国摄影报社社长)

本版图片均为赵迎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