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篆刻作品
不久前,篆刻家杨华拿到了西泠印社出版的《西泠公益行名家系列·杨华卷》作品集,印制精美,赏心悦目。这是杨华出版的30余种作品集中的一个。近年来,他的创作精进,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他先后获得了包括“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等在内的全国性奖项10余次。他说, “写字、刻印、画画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事情,是自己的理想,长大了还能从事这个行当并且有一点点小成绩,也可以说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我是幸运的”。
杨华学习书法篆刻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那时的他就喜欢刻刻画画,上初中时就已经尝试篆刻创作了。但他真正对篆刻产生浓厚兴趣并痴迷于此,是近10年的事情。著名艺术学者蒋勋在谈到艺术欣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执着的痴迷。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大多在追求‘理知’(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真正的理知,到了深邃之处,也可能不是是非与选择。甚至,没有解答,只是一种近于‘痴’的专注与执着而已。”
杨华篆刻作品
杨华就是这样一个痴迷于书法篆刻艺术的人,我是一个“夜猫子”,睡得比较晚,然而他比我更晚。往往在我第二天早晨打开微信时,就能看到他凌晨两三点发在朋友圈的创作视频或者创作时的图片。他创作篆刻最长的一次连续达六七个小时,废寝忘食,甚至有时通宵达旦。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遇见他,看他手臂挂着绷带,一问才知,是因为长时间刻制,用力过猛,手指一度受伤,可见他的勤奋。当然,这其中还是缘于热爱。他爱书法,爱篆刻,痴迷于此。他说:“这是一门大道涵养小技、小技蕴含大道的艺术。书印创作,植根传统,汲取古贤创作的精华与养分。泱泱大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艺术使我终生受益。”
杨华学习篆刻艺术,注重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注重吸收前人的成功经验和艺术实践,注重从根基上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他说:“今日印人多不拘泥于旧说,故有用创新字法。然万变不可离其宗,印章一道,尊古为新之艺术,故当心存古意为上。”他经常琢磨、研究龟甲兽骨、钟鼎吉金、秦砖汉瓦之拓片,细究其理,悟其奏刀之道。他创作的印章中,处处都体现着古代经典印式的元素。
杨华篆刻作品
已故学者袁伯诚曾说:“魏碑之外,还应上溯至汉简、金文、甲骨,最后返诸唐,唐人尚法;由唐入晋,晋人重神;再下窥宋,宋人讲逸,斯可谓书也。”诚则斯言。“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大凡篆刻家,都是书法家,没有书法艺术的修炼体悟,要通晓篆刻之术,难矣。在这一点上,杨华感受颇深。篆刻艺术之路,是集书法、篆刻为一体的精工细作的过程。杨华明白,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做基础,篆刻艺术之路就不会长久。他从书法艺术的魏碑汉简中寻求篆刻艺术的真谛与灵感,他深入研究魏晋书法、汉印和当代篆刻名家的作品,游历于古今之间,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徜徉于金石之韵,朝夕临池,刀耕不辍,不断实践并丰富着自己的学识,打牢基本功。特别是在创作一幅作品之前,他都要根据篆刻内容,仔细研究篆法体势,构字布局,然后下刀果断,刻出的印章线条灵动自然,慷慨淋漓。
杨华明白“功夫在字外”的道理,因此,他从未放弃过对艺术内在修养的追求,不断习研中华传统文化,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虔诚追求中,丰富着自己,提升着自己。在他刀拙而锋锐的奏鸣中,以刀为笔,回响的是生命的内在意象,他让“石料的内心,开出美丽的花瓣”。杨华的篆刻作品,除了其独特而古意深蕴的表象之外,拟古而不拘泥于古让他的作品有了“貌古而神虚”之韵;他的作品遒劲圆转,刀法峭拔,意蕴生动,姿态流美;清新大气中不失秀逸,古朴典雅中又不失新意。杨华的篆刻作品有厚重圆融之气象、古拙苍劲之金石气息。
杨华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