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太残酷了——胡正明,男,1928年生,江苏金坛唐王人,1940年年仅11岁,在新四军父亲、哥哥的影响下参加了新四军,成为警卫营小鬼班战士,在茅山地区参加抗日游击战,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荣立三等功。 王玉华 摄
看着江苏摄影家王玉华精心拍摄的《抗战老兵》系列摄影作品,我深受震撼。黑白影调下,70位抗战老兵,一个一个似铁打铜铸的雕塑,凝重里不失灵动,平凡中彰显伟岸!
王玉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他大眼睛,个高而结实,谦虚又健谈,有农民的朴实和诗人的激情。
我们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更多的是电话沟通,但这没有影响我们之间在艺术上的探讨。电话那端,传来最多的是他对如何表达、刻划、挖掘影像内涵和人物情感的见解。他总在追寻“人人眼中有,个个镜中无”的新闻作品,而不是新闻产品,也因此常常收获荣誉:1997年拍摄的《渔家欢庆十五大》刊登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报眼显著位置,2008年拍摄的《从雅典到北京》——喜迎奥运刻纸长卷摄影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他拍摄的《特殊的报刊亭》《毁窑还田》等作品也被《人民日报》刊用,《送子参军》荣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优秀作品……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摄影家,他的努力印证了一句名言:“英雄不问出处”。
最后的军礼——丁炳生,男,1922年生,江苏金坛河口人。1945年参加新四军,跟随陈毅赴茅山、天目山等地区抗击日寇,在部队担任机枪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机智勇敢,英勇善战,多次战斗从未受伤。多次荣立三等功。 王玉华 摄
我也时常想,玉华何以常保激情呢?他的文章《“镜头”永远装着“责任和使命”》一文让我找到了答案:“无论是作为金坛政协委员还是摄影工作者,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寻找“热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寻找“难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寻找“亮点”。他默默地追求着“影不惊人誓不休”的新闻佳作,讴歌正能量,奏响最强音。
有一年,我在常州见到玉华,才知道他在过去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关注着抗战老兵们。他说:“越是走近这些老兵,就越为他们的人格和境界着迷,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健康还是疾病,他们好像约好了似的,都在念叨‘我们是幸运的,太多太多的战友倒下了’,那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高风亮节,那种无怨无悔的精神境界,让人肃然起敬!”
抓住鬼子紧紧不放——孔庆平,男,1928年生,江苏金坛西岗人。1943年2月参加新四军,在师侦察科当通讯员。在盐城跟随粟裕在苏中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首长传递军事情报。1945年八九月间,参加攻打拒不投降的高邮日军。后参加解放战争,荣立三等功。 王玉华 摄
为了能拍出抗战老兵这些平凡而可敬的老人骨子里固有的风骨,王玉华意在笔先,善思善想善沟通,凭借满腔热忱,以几十年积淀的功力,很快让老人入“戏”出“神”,全身心地“用最平凡的人物,树最伟岸的丰碑”。王玉华《抗战老兵》系列摄影作品的史料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其艺术价值,它是真实地抢救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看完王玉华《抗战老兵》系列摄影作品,我只想举起右手,向玉华、向老兵、向所有讴歌正义、捍卫尊严、维护和平的人——敬礼。
(作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