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面对中国教育的“全面现代化”,北舞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爱国爱校爱舞蹈”优良传统,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艺术大学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为己任,为国家新时期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教育贡献力。
◆吕艺生(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教授)
“为人民而舞”,我认为它孕育于“五四运动”,成形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其根源。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民是一个集体主体性,包含了舞蹈家个体主体性在内。“人民”已不仅是中国土地上的人民,它迟早会成为全人类的人民。从发展的角度而言,人民就是全人类,其主体性是合理的一种存在。
◆李正一(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中国古典舞专业创始人之一)
中国古典舞从“白手起家”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反思中前进,在民族独特的风格韵律基础上,追求身法与技能训练的一致性,从审美上解决教学体系的民族主体问题。舞蹈工作者要在教材、课程建设和剧目创作上做进一步完善和开拓,让中国古典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发挥作用。
◆熊家泰(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当下中国古典舞需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落实一体多元指导思想,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基础上,发展汉唐舞、敦煌舞等舞蹈风格;二是中国古典舞去芭蕾化,要重视自身民族主体的定位和统领;三是要将“身韵”和基本功融为一体,从人才培养角度把浓郁的风格韵律贯彻到古典舞教学之中。
◆肖苏华(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首部由中国人编剧、作曲和编导的大型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舞剧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其理由如下:标志着中国芭蕾从向西方学习,转向了自觉讲好中国故事、发展民族芭蕾的新轨道;大胆地把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舞蹈融合在一起,为建立中国芭蕾学派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它意味着中国芭蕾人创造的第一部芭蕾舞剧就选择了红色题材、革命题材、主旋律题材,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赵汝蘅(中国舞蹈家协会原主席)
中国芭蕾编创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敢于突破阻力,勇于开拓创新。我们要用自己的作品和艺术水准,使中国芭蕾立足于世界。中国芭蕾学派正在路上,世界芭蕾的未来在东方。
◆于平(原文化部艺术司、教育科技司司长)
民族学视域下舞蹈研究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积淀,通常把舞蹈作为研究对象领域,需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舞蹈。一类是人类生命活动自然状态和历史积淀,即广大民俗活动中自然传承的舞蹈,一类是艺术家生命创造的自觉行为及其精神赋形。民族学视阈下舞蹈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舞蹈,而聚焦自然舞蹈是舞蹈美学研究的根本所在。
◆袁禾(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我们应以挖掘传承弘扬优秀舞蹈为宗旨,通过分析舞蹈历史现象,揭示舞蹈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舞蹈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使舞蹈史学研究直接为舞蹈现实服务。
◆景小勇(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新时代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守护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求和人民需要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打造既具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又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作品。
◆潘志涛(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中国舞蹈特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沿着“民俗-民间-民族-典范”的路径,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凝练升华民间艺术,创作出属于特定民族的典范形象,同时培养能表演、会教学、懂创作、搞研究、善管理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扎根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蓬勃发展。
◆赵大鸣(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剧)
题材的真实性比题材的时间性更重要,其关键在于人物内容是否具有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真实。现实题材需要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结合,才可能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待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原则。舞蹈创作者想要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就应该关注客观世界,关注周围的社会。
◆杨美琦(广东舞蹈学校原校长、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创团团长)
期待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舞蹈能够与科技相结合,探索更多的表现形式,从体制机制、理论研究、学术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江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
中国古典舞得以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几代舞蹈人的共同努力,在实践领域不断开拓内生需求,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基于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对于自己的文化根脉有着鲜明的理想投射和切实的美学汲取,并将依托这片沃土,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姚玮(河南卫视副总监)
河南卫视近年来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以下探索:内容生产秉持新理念,坚守文化定位,创新表达方式,用科技赋能视觉效果;融合传播新模式,完成小屏到大屏的交互引流过程;创新机制新突破,顺应新国潮发展趋势和移动互联网对传播的拆解再造,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新派文化综艺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