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文艺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古典舞建设与发展
  来源:中国艺术报

  ●韩瑾(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质需要在传承中提炼,在比较中凸显,在研究中创造和发展,从而实现中国古典舞的时代精神与当代价值。

  ●苏娅(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希望中国古典舞经典教学剧目的建立能够实现从创造形态到教学形态的转换;从共性经验到个体研创转换;从模仿经典到创造经典转换,最终达到中国古典舞发展的下一个高峰。

  ●史敏(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教授)

  自2006年至今,15年来敦煌舞在课程建设、作品创作、课题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要从梳理敦煌舞在中国古典舞系的基本发展情况,阐述其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意义,进一步开拓敦煌舞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为中国古典舞学科多元化、多样性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邵未秋(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中国古典舞袖舞课程的建设,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袖舞课程奠基阶段”、80年代“袖舞课程初创、语言探索阶段”以及90年代至今“袖舞课程整体建设、文化建设阶段”的几个阶段,在崔承喜、王萍、李正一、冯云英等前辈们的辛勤耕耘下,袖舞课程建设始终在继承与创新的平衡中前进,进而促使古典舞学科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

  ●金浩(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新时代的中国古典舞在坚持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指导理念的同时,应紧跟新时代发展、紧扣新时代主题,成为当代人所接受、为当代人所稔知的舞蹈样式。

  ●张建民(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意学院教授)

  中国古典舞创作应追求中国范式,彰显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粹。

  ●黄豆豆(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

  当代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过硬的舞台实力,也要怀揣扎根人民的质朴初心。

  ●梁群(国家一级编导)

  未来中国古典舞剧目编排还应更具指向性、专业性和文化导向性。

  ●张云峰(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

  中国古典舞身体形象建构需要更为耐心地寻找文化认知,需要探索如何将技术教学转换为文化教学,如何向内寻求主体性表达、向外通达编创与表演的途径。

  ●周莉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编导)

  敬畏、真诚和纯粹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在创作的时候,只有自己说服了自己,才能达到导演、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共情,也只有在自己感动后,才能真正把感动点放在作品里,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

  ●山翀(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角色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根据历史背景的转换、时代的需求和故事的转变揣摩角色的内涵;以及如何运用丰富的表现方式进一步塑造出观众喜闻乐见且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

  ●胡阳(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深切感受到学院与院团应紧密联系,让课下教学走向舞台实践,将戏剧艺术的表演方式融入舞蹈表演训练当中,全面提升舞蹈表演人才的艺术修养,以更好地传达人物形象的真情实感。

  ●张军(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典舞系教授)

  中国古典舞剑舞课程体系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主要是借鉴戏曲身段与功法的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剑舞提炼吸收武术初创的雏形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是舞蹈本体语言的转化期;21世纪初至今是剑舞系统化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期。

  ●胡淮北(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表演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风格是中国古典舞传承发展的关键。

  ●吴蕾(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古典舞人在新时代体现出文化固本、专业根深的精神,希望在培养舞蹈人才的教育工作中,将大美文化浸润于细枝末节中,做好专业建设,以求实现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

  ●宁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中国舞科主任、教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应提升基本功训练方法,更应将艺术审美感知和品格教育注入教学之中。

  ●胡岩(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应注重编创思维训练,剧目创作应更具探索性、针对性与前瞻性,需考虑是否适用于教学以及是否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等问题。中国古典舞应通过对比“他者”来认识“自己”,寻找风格个性,凸显中国传统的古典审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