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开拓文艺新境界
作者:本报记者 郑荣健 何瑞涓 邓立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2pt">努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开拓文艺新境界</font></strong></p>
<p align="justify">  <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些论述在参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和热烈共鸣,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守正创新,在学习、继承和发展传统中不断开拓文艺新境界,代表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得体会。</font></p>
<p align="center"><strong>当代戏曲“破法而不悖法”,向新的文艺高峰出发</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width="430" height="313"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2112/W020211217738049309880.jpg" OLDSRC="W020211217738049309880.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评剧《革命家庭》剧照 </font></p>
<p align="justify">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天津评剧院院长、评剧表演艺术家曾昭娟表示,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温暖而激动。“坚持守正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讲话说到了戏曲人的心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和方向,将美的价值注入到美的艺术中去,正是我们这一代戏曲人的使命和担当。紧跟时代,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创作精品剧目是天津评剧院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些年来,天津评剧院传承剧目有《赵锦棠》,新创剧目有《红高粱》《寄印传奇》,特别是为建党百年精心筹划、坚持高质量高水准的创作水平而推出的评剧《革命家庭》,一经演出,就获得了广泛好评。“今年是我从艺40年。这40年,我和评剧事业魂梦相系、血肉相连。对于我来说,通过不懈努力,将对评剧的赤诚融化到我的作品里,绽放在舞台上,将评剧艺术带到新的境界,也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曾昭娟表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赵锦棠》是从传统剧目《朱痕记》改编而来,对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花派传统剧目,从舞台到表演,特别是在文本上也做了很大改动。用编剧梁波的话说,就是“捋顺情节、剪出支脉、保留精华、深化人物”。在表演当中,她将京昆表演中具有技术含量的程式化形体动作与评剧生活化的动作相糅合,融入了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对唱法也做了一些调整,以刚柔并济、富于变化的演唱展现人物内心的曲折感受,并特意邀请京剧、昆曲老师编排设计动作。而评剧《革命家庭》对现代革命题材剧目的独特切入,将传统艺术结合新时代特色,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向百年光辉历程献礼,用艺术的力量唤醒观众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向观众宣示新时代的艺术表达。这部作品改编自陶承的自传小说《我的一家》,既对文本改编充分戏曲化,也对舞台表演充分本体化,从而使得多媒体技术与演员的表演有机融合,虚实相生,将革命场景、战争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评剧要守正创新,我想《革命家庭》《赵锦棠》的探索是科学的,我们是用生活的积累、用时代的审美来激活所有的程式化动作,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这是一次提升评剧艺术品格的有益尝试,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启发与经验。未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更加精益求精,让精品成为经典,向新的文艺高峰出发”。曾昭娟说。</p>
<p align="justify">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市剧协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如何守正创新、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有好角儿,要有精品剧目,要用好的作品和感动人的角色来感染人、打动人,要通过艺术实践的不断打磨和历练,把握好“守”和“创”的艺术规律”。目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共有5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5人39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 46人58次获文化部文华奖个人单项奖等,这是我们进行守正创新的坚实基础。多年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秉承“传承不忘创新,创新不弃传统”的原则,推出了京剧《四郎探母》 、昆剧《临川四梦》 、越剧《红楼梦》 、沪剧《雷雨》 、淮剧《三女抢板》 、评弹《庵堂认母》等社会影响力大、久演不衰、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严把创作导向,紧抓建党百年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京剧《红色特工》、昆剧《自有后来人》、沪剧《陈毅在上海》 、越剧《山海情深》 、淮剧《寒梅》 、评弹《战无硝烟》等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出品3 D昆剧电影《景阳钟》和3 D越剧电影《西厢记》 ,在国内国际影坛崭露头角、获得殊荣,打开戏曲欣赏和传播新维度;推出的实验昆剧《椅子》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法双边活动,受到高度赞赏。近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承办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在进行,也是为适应时代需要和年轻观众的审美习惯而为戏曲传承发展所做的积极尝试。这些探索实践,既有守正,也有创新,充分体现了长期以来指导戏曲工作的“三并举”方针,也获得了一些经验。“我想,如果说戏曲的未来是青春并因此而传承久远、不断发展的话,它一定要有年轻的接班人,要有一大批当下时代的、心系人民的、德艺双馨的接班人。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地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和发展传统,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磨砺精品、培养人才,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捕捉规律以更好地守正创新。希望通过戏曲这门荟萃中华美学精神的舞台综合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美学精神。 ”谷好好表示。</p>
<p align="justify">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剧协主席、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杨俊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一名戏剧人,如何做到守正创新,如何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我想,这是嘱托,是方向,更是时代的命题,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沉下心来进行探索和实践”。杨俊说,“我来自基层,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大部分的时间都服务在老百姓身边。我们文艺志愿者和‘红色文艺轻骑兵’多年来深扎在全省的山川大地,到社区、军营、工地、校园,到老百姓的家门口,送上了精神食粮。除了做好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让传统戏曲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车,自觉自信地坚守住艺术的本性和初心,坚持用传承性、原创性的宗旨进行艺术表现,热忱地、真诚地、用心用情用功地做好我们的工作,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p>
<p align="justify">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边文彤长期活跃在舞台艺术创作一线,用舞台美术为包括戏曲在内的众多剧目的守正创新提供加持。边文彤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受启发,带给我们新的目标、更高的站位。作为戏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创作者,坚持守正创新就要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不断学习艺术经典。创新是创作的生命,向前人学习,向传统文化致敬,则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基础。在我的艺术创作当中,对于每一部作品,我都怀着虔诚的敬畏之心,努力去寻找符合当代审美品格、寻找古老的戏曲与今天观众审美心理通达的密匙。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戏曲与中国古典文学、绘画、诗词、音乐、建筑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有取之不尽的灵感与营养。在传承中发展,在学习传统中不断蜕变,寻找既有民族意蕴,又有现代审美品格的样式和风格,这也许是通达古老戏曲艺术与当代观众之间的密码”。现在的舞台技术手段、材料越来越丰富,不被外部形式所牵绊,对剧作精神的掌控,对生活思考的表达是核心。边文彤做舞美设计的昆剧《林徽因》,为古老的昆曲舞台设计了数控转台,并融入了多媒体的使用,用金属网制作的坡台和建筑形象,在灯光的映衬下更通透,有如建筑史书中她的建筑图,演出整体灵动而简约。这些都来自于对林徽因的解读,和她在中国建筑史的位置,以及她身为女性的灵气与智慧的特点,用现代的审美理念与古老昆曲相遇,带给更多年轻观众剧场观赏的愉悦。京剧《突围·大别山》用金属的锥体自由变化组合,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营造战争的严酷,衬托人民的美好与可亲,希望在对戏曲现代戏的舞台视觉形象创作上,做些属于这个时代的探索与尝试。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是对当下的戏剧创作提出了精准的高要求,需要不断继续努力,精进专业,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边文彤做舞美设计的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用现代的手法传播生肖文化,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边文彤认为,不断发展的科技为当代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但形式始终不能替代对精神内涵的追求与表达。不盲目跟风,不表面炫技,寻找最适合这一次演出、这一个主题的舞台样式,不是追求视觉刺激,而是创造内心的震撼,留给观众难忘的集体文化记忆。</p>
<p align="center"><strong>追求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美术创作</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width="430" height="294"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uploadpic="W020211217734860501430.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2112/W020211217734860501430.jpg" OLDSRC="W020211217734860501430.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西望崃山(中国画) 195cm×285cm &nbsp;李 兵</font></p>
<p align="justify">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画家李兵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到了坚持守正创新,令他深受触动、深感共鸣。“我是画山水画的。中国有非常深厚的绘画传统和山水画的技法传承。在一些展览中,我们看到很多仿宋仿明的山水画作品,千篇一律地把古人的东西照搬照抄下来,结果观众看了,难以辨别为哪个时代的画家所作。所以,我们要守正创新,不但要学习继承,还要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当代人的审美和对如今社会生活的理解,去研究和创作,到自然和社会中去汲取营养,体会山的精神、水的精神和时代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什么是好作品的标准,提到“要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在中国画当中,过去有长斧皴法、短斧皴法,也有留白。李兵说道,我们的祖先对于笔墨呈现是很有智慧的,往往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横涂竖抹,通过笔墨痕迹与留白的呼应,来展现风物景观。在创作过程中,我不直接画云,我通过痕迹让观者感受到云在流动;我不直接画石头,我通过笔墨的舞动,让观者看到一块块石头的呈现。雪山的形象很挺拔,具有中华民族精神中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鲜明特征,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我就在想,怎样才能够表现出雪山的精神?结合雪山的特点,我就把传统的观念和技法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快斧皴的皴法。通过整个画面,让观者感受到心目中的雪山和观察到的雪山在精神上的一致,而不仅仅是客观上的一致。这就是通过守正创新来实现的一种效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通过美术的形式来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迁发展,反映伟大时代的社会面貌、时代精神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李兵多次深入到四川凉山州进行采风创作,深深感受到当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人们经常吃不饱饭、住不上好的房子,生活环境也差,学生上学要走大梯子路;现在当地人们各方面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交通变得很发达,可以说是一步跨越千年、一步迈进小康。为此他创作了一幅作品《凉山攻坚路》 ,通过描绘一条修往凉山的高速路,来反映凉山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画面当中,远处也能看到一个个移民新村。“关于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了他很多的思考,更加坚定了信心,而具备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风格气派,就是我们要奉献给人民的优秀作品。 ”李兵说。</p>
<p align="justify">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他很受触动,“对于雕塑艺术来说,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技法手段,而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就抓住了一个‘喜’的特点。中国有非常悠久和深厚的年节文化,人们习惯于每一个生肖年份就会塑造出相应生肖的形象,而如何从传统或文化差异中挖掘出属于我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表达,是值得思考的。比如,我创作了一个作品《逗牛》 ,不是西班牙斗牛的‘斗’,而是逗你玩的‘逗’,从而显得十分喜乐。通过内容形象的角度创新,把中华民族友善的形象塑造出来。我想,这是一种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也是守正创新的一个有益突破口” 。许鸿飞说。</p>
<p align="center"><strong>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strong></p>
<p align="center"><img width="430" height="159" style="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uploadpic="W020211217734860503444.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2112/W020211217734860503444.jpg" OLDSRC="W020211217734860503444.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年年有鱼年年有余(查干湖鱼皮画) 徐 毳 </font></p>
<p align="justify">  来自雄安新区的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丙军介绍道,在河北雄安,芦苇画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这几年雄安新区变化巨大,可谓是塔吊林立、热火朝天,千栋大楼封顶,市民服务中心、商务中心、高铁站、学校、医院等纷纷落户雄安。天蓝了,水清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回来了,县城升级改造,整洁的道路、清新的空气使人们有了获得感。我想这些既是现状,也是我们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在继承传统、关注时代的创作实践当中,目前雄安芦苇画这种艺术形式在传统苇编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已实现了白洋淀谚语中所描述的“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 ,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学习、继承雄安芦苇画,守住传统民间艺术的根,并在响应时代召唤、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火朝天的建设面貌中,不断推进雄安芦苇画的发展。</p>
<p align="justify">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江西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副馆长孙立新表示,民间工艺人如何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把手艺与生活结合起来,让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首先要拓展思路、推陈出新,要对传统手工艺产品进行升级,将具有时代特色、可以满足时代需求的元素加入到民间工艺产品的生产之中,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景德镇,陶瓷艺人们借用了宋代这幅描绘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场景的《文会图》中的场景,景德镇艺人模仿图画中的器皿,生产出了一套完整的宋宴餐具。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和当代利用的一个优秀范例。为此,民间工艺人,不仅要拓展自己的视野,还要带动同业者紧随时代,进行创新创作。</p>
<p align="justify">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吉林松原市鼎润文化青年创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毳表示,传统民间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性,传统民间工艺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注重传统民间工艺产品的消费特性。徐毳是查干湖鱼皮画传承人,同时也运营着民间手工艺品生产的公司,在对传统非遗进行利用时,他们把吉林当地的冰雪文化与非遗技艺结合起来——采用松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生产了以查干湖鱼皮画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商品。徐毳慢慢意识到,冰雪产业涉及“吃、住、行、玩、购、娱”等多个业态,这其中,“购”关联着冰雪产业的消费能力、代表着冰雪产业的品牌形象,而这恰恰是目前发展冰雪产业最大的短板,急需规划研发具有地域冰雪标志性的文创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带得走的冰雪品牌形象,以此来扩大冰雪产业的消费潜力。</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