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观看现实
在现实中重温历史
——写在“浙江红色风景影像展”后
栏目:视点
作者:拉黑  来源:中国艺术报

植根人民(摄影作品) 王小川 颜劲松

  从11月10日至19日在浙江展览馆举办的“浙江红色风景影像展”是由浙江省文联主办,浙江省摄协、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联合承办,并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进行学术支持的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展品以摄影作品为主,另有数十件相关的实物及10余件口述史视频作品,展品总计超过1000件。

  展览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时间、历史事件为线索,梳理浙江1921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浙江近100年来的发展,部分历史事件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这一部分展品主要以文献及老照片为主。第二部分是基于梳理出来的第一部分内容以及上世纪80年代后浙江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邀请浙江的摄影师进入上述事件现场,以他们各自的视角,感受、挖掘并进行拍摄创作。这两部分内容,在展览现场相互呼应,试图给观众营造一种在历史中观看现实,在现实中重温历史的观展感受。另外,在展览的筹备过程中,浙江省摄协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够更加关注浙江的当下发展,尤其要突出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方面的实践和成果,二是能够更加注重摄影的表达,突出摄影作为媒介创作的优势和特点。展览的1000多件作品是从数千件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参展摄影师超过100人。展览在基于宏大历史叙事的前提下,也隐藏了一条从个人史、家庭史到村庄变迁史、城市发展史及行业发展史的从小到大、多层次立体的叙事方法。

  该展设计的几个小展览值得回味。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浦东部队南渡浙东后,建立秘密电台成为浙东敌后抗战的首要任务。1941年9月,洪舒江收到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司令朱人俊命令后,带领13人突破层层险阻,将第一台电台顺利地架设在了上岙何家。摄影师周伟平带领十余人的团队,多次来到上岙何家进行探访拍摄。展览现场, 《寻找电台》呈现了两张巨幅照片、一部纪录片和若干文献图片,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呼应。

  《升国旗的人》展现的是摄影师郎京汉和潘家健拍摄的4张照片和11面国旗,讲述了中共遂昌支部旧址泉湖寺(遂昌革命纪念馆)的管理员朱宗鹤坚持19年不间断升国旗的故事。策展团队选择了少量照片进行展出,而把大幅的墙面空间留给了朱宗鹤过去升过的国旗,在这些国旗上可以看到风雨、阳光等留下的时间痕迹。这些痕迹比照片更能讲述朱宗鹤过去19年坚持的点点滴滴。

  在筹备浙江红色风景影像展时,浙江省摄协与策展团队有一个共识:探讨风景不能仅限于自然景观,而更应该关切人,人作为社会风景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内容。因此,展览借此梳理了浙江省文艺老前辈黄源的影像资料,汇集了大量关于黄源的影像、文字等相关的资料。《相册、书信与手稿——黄源侧影》展览现场,展墙上所有的文字均由策展团队手写,一是向黄源老前辈表达敬意,二是策展团队认为在一个描述个人史的展览中,手写的文字更具有温度感,能够拉进观众与展览的距离。

  《一个浙江农民家庭的70年变迁史》是摄影家徐永辉持续70年拍摄嘉兴县七星乡叶根土一家,完整呈现的浙江一户农民70年家庭变迁史。这70年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变迁,也是浙江乃至中国近70年来变化的缩影,是中国70年来发展的见证。《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展示的是下姜村工作坊成果。在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语境之下,展览策展团队进入作为浙江省6位省委书记联络村的下姜村进行田野调研、拍摄,以“重返历史现场”为主题,进行了为期8天的工作坊,重点考察了下姜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的一座石桥。工作坊最后的成果很丰富,包括18个专题摄影作品(大部分以手工书的形式在展厅呈现)、12个口述史视频和大量的田野调查笔记,《桥的考古学——富民桥的故事》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时间、历史作为线索,摄影师不断重返现场,这既是摄影作品的生产方式,也是展览结构的叙事方式。从现实的维度考量,这样的重返是很有意义的,只有不断重返,寻访红色根脉,我们才可能了解我们不断往前发展的力量源泉所在,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本源。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