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到沧桑 岁月静好
——安正中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2111/W020211114713561826959.jpg" OLDSRC="W020211114713561826959.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黄河之滨(中国画) 安正中</font></p>
<p> 从版画、油画到水墨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英武的战士、耕作的农人、天真的孩童、自由的动物,到山川森林、土塬小道、春花冬雪、烟雨霞光、飞雁凫禽等不同题材,11月5日至14日,“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作为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展”之一,其研究内容却与以往有所不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如果说通常意义的研究展主要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价值的话,那么安正中的展览则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更强调‘人’以及‘人与时代’关系的研究。正如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先生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文化人一样,安正中同样是兼具军人、艺术家、艺术组织者等不同身份,且与时俱进的美术工作者。”</p>
<p> 1934年,安正中出生在河南省南阳镇平县,从小学喜爱美术,他捏泥人、做玩具、扎风筝、刻竹箫、拉琴吹笛,逐步养成对艺术的兴趣。小学六年,校舍都是庙院殿堂改成的教室,院内有高大的松柏、银杏、古槐,大殿里保留着神像壁画及石刻浮雕,美术老师的指点和幽静的环境对他走上绘画道路产生了最初的影响。</p>
<p> 抗日战争爆发,伏牛山下的安静被打破。安正中师范学院毕业的父亲当时身为营长,与战友们血洒沙场,阵亡时年仅32岁。他的母亲因悲伤过度,不久也含恨离世。1949年春,中原解放,在南下渡江的大潮中,安正中成为一名小战士,他提着白灰桶,与老战士一起在街头墙壁上、江堤上写标语,画时事漫画。1950年春,海南岛解放,安正中随部队返回中原。同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安正中随即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他一面完成任务,一面抽空为连队战斗画插图和速写。3年的艰苦生活中,安正中身背电台、枪支弹药,还有一个画夹,转战在“三八线”“北汉江”“临津江”畔。在转移阵地最艰难的时刻,他即使扔掉背包行装,但速写本、画的资料和武器、电报机一样,一直背在身上,直到停战返回祖国。</p>
<p> 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经历让坚毅刚正的军人风采成为安正中一生的底色。1958年,安正中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绘画系,正式开启了艺术人生之路。自此以后,他再未中断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大西北的原野、广袤无垠的土地成为安正中创作的大舞台,除了可视的山川风貌,信天游、花儿、秦腔、眉户,还有神秘沉雄的青铜器、石窟雕刻、千家万户美不胜收的民间美术、纯净古朴的民俗民风等,都成为安正中艺术生涯中珍贵的营养。自此,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成为安正中艺术创作上最突出的特点。安正中以版画成名,以中国画立身,兼有油画创作。2001年,华君武在收到安正中的油画作品集时,才知道他还进行油画创作。看过画集后,给予了肯定:“画得很有味道,尤以《秦川月》妙极,画好题也好,民族味道十足。”</p>
<p>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在谈到安正中的创作时指出,安正中的作品不是简单地挪用民间艺术符号或装饰性手法,而是汲取其精神,表现真挚的情感。他的黑白木刻、他的国画山水、他的油画风景,尽管材质不同、手法有异,但彼此却有共同的特点:直抒真情。安正中善于在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发掘美,用独特的语言加以表现,构图、章法别致,黑白、虚实处理匠心独运,刀法、笔法充满感情色彩。</p>
<p> “平视的视角和质朴的表达”是吴洪亮对安正中画作的评价。以军队题材创作为例,从军、参战的经历使安正中非常擅于表现此类作品,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的《长征》《地下长城我们开》,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风雨征程》《密密的丛林里》,画家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以平视叙述的视角和略带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军人群体坚毅乐观的风采,没有陷入空洞乏味的歌颂俗套。</p>
<p> 在很多人看来,安正中善良质朴,勤勉尽责,是温厚的长者。虽然大半生经历苦难和不幸,但作品中表现出的却都是自然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平静与美好,这些创作既表现出安正中对祖国山河、秦川大地的深沉爱恋,又显示出沧桑岁月赋予他的博大胸怀和浩然正气。同时,安正中性格中也有开放维新的一面,正如吴洪亮指出,在其水墨创作中能明显感受到他在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形式语言探索的努力:“无论是充盈于画面的氛围渲染,还是几何感的构成图式,都在向我们暗示艺术家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画界颇为流行的水墨构成实验知之甚深。”</p>
<p> 在吴洪亮看来,安正中能够对各种媒材的艺术进行较好的驾驭,一方面得益于他个人的艺术能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与其工作性质相关。1961年,大学毕业的安正中被分配到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从普通馆员一直做到馆长,还当选了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调任陕西省美协担任常务理事,在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奋斗近20年,直至逝世。大半辈子的工作经历让他直接参与了陕西省基层美术工作的开展和全省美术生态的构建,从而又增加一重艺术推广者和组织者的身份。作为陕西省美协的主要领导之一,安正中不但亲自参与、主持了众多艺术家展览、创作活动的组织工作,而且始终对基层美术推广不遗余力,对非专业艺术家关怀备至。从这一角度来看,尽可能了解并尝试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对其更好地开展美术的组织、管理、推广工作也产生了帮助,能够让他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和作品。</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