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曲类曲种音乐创新翦论
栏目:观察
作者:赵倩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进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面对不断涌入的多元文化、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不断演变的审美意识等因素,也进行了积极的调适。以百年来中国曲艺的发展历程为例,其新面貌的出现,都离不开曲艺工作者对于“创新”理念的解读与实践。仅从京韵大鼓等唱曲类曲种的音乐创新以及苏州弹词和河南坠子等“小书”类曲种的唱腔音乐改革去看,即可知其“创新”路径的选择与把握,从理论观念到具体实践,尤其值得总结和思考。

  比如,对于骆玉笙在京韵大鼓艺术上的创新特点,吴文科总结为:“她对京韵大鼓艺术及其流派的创新,是创京韵大鼓之新,而非迷途后的变种;她对京韵大鼓艺术流派的创新,是在京韵大鼓之树上开出的别一枝姿彩虽异而幽香依然的京韵大鼓之花,绝非移花接木的混搭拼凑与挂羊头卖狗肉的欺世盗名。”骆玉笙的学生罗君生总结她的创新原则是:“‘不脱离京韵大鼓的基调’,做到让人听来既新鲜又熟悉。这正是她立足本体、开拓创新的准则。她演唱的《子期听琴》中的二黄快三眼唱腔,采用了四度转调举措,从而转变了过去每到唱此处时调弦换调而中断演唱的难题,这是骆老师改革的成功!”李光也对骆玉笙的唱腔音乐创新进行了总结,认为“她从度曲到演唱处理,以及腔型、节奏型、旋法和正反宫等方面,皆有其异于前人的创造。 ”比如腔型中的骨干音,“京韵一般皆为153,26只作过渡使用,47更少用。而骆玉笙一反常规,经常在旋律中大量使用2467,有时还放在重点部位上进行强调,听来凄凉呜咽,荡气回肠。”此外,她还采用多种方法来创新唱腔音乐的表现力,“她采取的手法有改变重音位置、颠倒强弱关系、拉长音值、缩短音值、增加密集音型以及打破与语言的配置关系,重新设等等。由于这些大胆的创造,给京韵唱腔音乐增加了光彩,提高了板腔体的音乐活力。”这样的创新没有脱离京韵大鼓音乐本体,而是在此基础上做了新的补充。应该说,骆玉笙在唱腔音乐方面,抓住了京韵大鼓唱腔音乐的特点、语言的基调和韵律,因此,她的创新属于固本开新式的创新。

  再如,对于苏州弹词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符合其特定的本真性。苏州弹词的本真性,如孙光圻所言,主要体现在“一是应用的语言,是以苏州方言为基调的、具有软糯委婉、柔美顺滑等江南地方语言特色的‘吴侬软语’,这使之与其他地域的曲艺形式泾渭分明;二是评弹的唱词以押韵的七字句为基本格式,并在大致相同或协调的音律基础上,形成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三是演出的设施,主要是简洁的桌椅,演员端坐其上即可娓娓道来;四是伴奏的乐器,主要是三弦与琵琶,演员能随身携带,使用捷便;五是舞美服装,演员穿长衫着旗袍,略施淡妆便可雅然登台;六是演员的表演身份,‘跳进跳出’,在人称和时空上自由转换,既可是‘说书人’,也可是书中的一个或多个角色;七是在‘说、噱、弹、唱、演’的综合表演手段上,以说唱为主,再配上一两件简单的小型道具,便可演绎大千世界。”也如陈洁所言:“要想在苏州弹词上施行‘推陈出新’,必须坚持弹词音乐作为‘说书’音乐的本体特征,使新出的风格流派和技巧更好地为‘说书’表演服务,新的流派唱腔和伴奏技巧适应且有利于新编书目的内容表达与艺术表现,必须使‘出新’后的苏州弹词音乐具有自身曲种和曲艺的本质特征,属于典范的‘唱曲’音乐,而非‘唱歌’或‘唱戏’式音乐。 ”苏州弹词名家蒋月泉当初在参与创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时候,也曾为自己的演唱创造了“快弹慢唱”的新板式。

  又如,范双燕认为河南坠子的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要保留河南坠子固有的、独特的骨血,要让受众者听了还是河南坠子,保持对河南坠子的认同感的同时,又有时代感、新鲜感。”这里的“骨血”,就是河南坠子特有的韵味。而北京曲艺团河南坠子名家马玉萍在坠子唱腔的创新上,同样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旨,不管如何创新,都始终坚守河南坠子的艺术本质。她为自己的创新所立的规矩是“北京的字儿,河南的味儿”,这“就是她对河南坠子艺术在北京长期生存进行必要改革的过程中,在‘度’这个问题上给自己画的红线,到此为止。”不管是修改北京人听不懂的河南土话,还是音乐上的设计,她都不曾丢掉“河南的味儿”。她在唱腔音乐上,3/4拍的节奏运用是她首次在坠子音乐设计使用的。在《纯美的心灵》中,肢残的女儿依偎在母亲怀中,有一段表达对母亲感恩之情的唱段,装腔的时候,马玉萍尝试了很多唱法都无法表现出少女在母亲怀中的温馨甜美,在偶然用3/4拍子的节奏演唱后,则很好地唱出了女儿心中那种欢快、跳动式的节奏感,也得到了乐队老师的一致认可。她也在河南坠子的开场音乐和间奏音乐上,运用了主题性音乐。如在《十个鸡子儿》中,她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巧妙地用在了开场处,用于呼应该曲目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此外,在简板的打法上,她在骏马飞驰的音乐节奏影响下,创造了“马蹄点”的打法,让观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这些创新对于河南坠子的艺术表现力而言,无疑都是锦上添花的实践。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前辈的成功是最好的启迪。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包括“唱曲”艺术家在内的曲艺人,都需直面传统曲艺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一方面了解、继承和传播传统曲艺的优秀特质,一方面积极推进传统曲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创作和表演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能体现新时代精神内涵的优秀作品,才是我们传承发展“唱曲”类曲艺的使命与责任。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