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光、罗强为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获奖选手颁奖
“金钟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最重要的音乐赛事。20年前,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参加了首届金钟奖,获得了银奖。2003年,在第二届获得了金奖。当时参加比赛是抱着学习、实践的心态去的。20年走过来,金钟奖在那个时候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同时也是自己事业的助推器和加油站,激发了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信心和动力。参加金钟奖我认识了很多前辈,他们通过这个舞台认识了我,后来给予我很多演出的机会。我很感激金钟奖,担任评委工作以来,更多的是要挖掘人才。”本届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评委会主任、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歌唱家雷佳认为,金钟奖20年走过来,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规模、影响力和美誉度,专业性、权威性、公信力也不言而喻,在舞台上活跃的很多音乐人才大部分都参加过金钟奖,也是通过金钟奖走向更高的舞台。
雷佳认为金钟奖声乐比赛对于曲目的要求非常全面,通过一轮轮比赛她更看中选手的综合能力,对艺术的感受力和领悟力。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评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同样认为,“最终能脱颖而出的选手,肯定是得非常刻苦地研究和钻研,一个一个音,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去‘抠’出来的,只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演唱民歌,过去用本嗓多一些,现在则讲究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此基础上,吸收中国语言和各民族的文化。”
对阎维文来说,金钟奖比赛20年来挖掘了很多的人才,让他们走向更高舞台,在艺术领域能够走得更远。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一轮轮的比赛中发现一些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继续改进的问题,如何能够让民族声乐艺术走得更远,还是要最大化地延续传统。在他看来,从历届比赛能够充分感受到各大院校、乐团、各省市音协对于金钟奖的重视程度,“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为国家挖掘人才的平台。最终选出来的优秀选手,也的的确确能够代表当今民族音乐发展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发展至此,软实力的提高也有目共睹,作为国家级的比赛,的确需要从各个方面向国际比赛看齐。”
“很多选手都是跟着比赛一路成长过来的,随着比赛要求的不断提高,选手们也在不断精进,这么多年来,选手的水准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本届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评委会主任、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也认为,本届金钟奖声乐民族组比赛的决赛阶段首次采用交响乐团伴奏,对选手来说难度是增加了,“只是钢琴伴奏,它的自由度可能会更更大一些,选手的一些优势可能会展示更充分。那么合大乐队之后,听觉上更完美,也更丰富了,但对于选手的要求提高,因为要唱得更严谨,在严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张也看来,每个评委都有自己的评分依据,而且拥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因此经过多方位的考量,选出的一定是全方位的人才。
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评委、歌唱家吴碧霞看到了很多“老”选手,她感慨:“看到你们的付出,也看到了你们的成长,音乐真的是一条很孤独的路,大家看到的是你们在舞台上的光彩,其实在这份光彩的后面,有很多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作为获奖选手你们已经成为很多学习音乐、从事音乐事业的年轻人心目中的榜样,所以这份责任很重大。希望‘金钟之星’们能够成为音乐事业路上的引领者,成为声乐艺术的‘示范生’。”
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评委、四川音乐民族声乐系主任、男高音歌唱家谭学胜认为唱歌不仅看技巧,更要看内涵修养,获得声乐(民族)比赛第一的青海土族小伙儿张明旭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认为,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要传承好民族文化,首先要把中国的语言学好,歌唱时每个词每一句都要交代清楚,要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唱好中国语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作品会越来越多元化,也意味着我们学校的教学更加全面,我们应该更加开阔视野,吸纳更多,要沉下心来向民族民间的传统学习,因为我们的民族民间的声音的色彩太丰富了,我们应该更多地向他们学习,向戏曲的传统学习,来夯实我们中国民族声乐的基础。 ”雷佳认为,作为中国的声乐人,要用我们的声音去表达和演绎富有中国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韵味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