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传播机制与发展趋势
“亚文化”视角下的影视现象与社会治理
爆款网络剧的审美旨趣与文化特征
剧场模式下网络剧的新变革
张恒
爱奇艺副总裁、
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互联网视频平台引进了传统电视台中率先出现的“剧场模式”,以题材类型为依据进行了区分,这其中尤其以爱奇艺已形成口碑的“迷雾剧场”最为典型。“剧场化”是爱奇艺作为网络视频平台在逐渐走上影视行业前台的境况下,结合自身定位、整合目前的发展趋向,为自身所做的战略规划。
剧场模式的出现,为网络剧集的创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助力。剧场在整合剧集资源、促进剧集精品化、确定剧集定位、加快剧集类型区分以及利用剧场数据提升网剧工业化水准等方面,都显现出合理性和初步成效,成为互联网影视内容制作的新关键词。一方面,剧场在内容题材等方面的聚合,使得创作的类型化更加明朗,创作更有方向性;另一方面,剧场对同一题材爱好者的集中作用,使得原本较宽泛的用户数据更为精准,能够更准确地收集特定类型剧集受众的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对类型剧集作出调整,更易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爆款作品”。
新时代青年影视创作的新媒介、新表达、新阵地
卢雅君
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公共政策研究院总监
近年来,年轻创作者的高频涌现已成为国际性趋势。无论是西方排名前十的YouTuber,还是与苹果CEO库克视频连线的22岁“何同学”,都体现了视频时代跨文化、跨代际的传播方式与文化交流。
用户与UP主的年轻化只是B站内容生态中的一环,背后的真正内涵是B站对年轻一代自我表达的充分尊重——“年轻人自己懂年轻人”。对于社区属性突出的内容平台,UP主的创作环境与成长迭代对维护社区氛围及内容品质至关重要。B站坚持“以创作者为核心”,充分发挥平台社区属性的优势,释放年轻一代的创作欲、表达欲与社交欲,为整体生态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内容与新生命。同时吸引更加多元化的用户,带来日新月异的用户需求,反向拓展B站的内容品类与内容创造者。因此, UP主创作内容——内容吸引用户——用户成为粉丝——粉丝激励UP主再创作——用户成为UP主,形成了B站内容生态独特的正向循环。
生活回归和价值重构
——当前电视剧创作的重要趋向
陈建忠
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现实主义并不等同于现实题材,现实主义创作是建构在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最终到达审美的创作之旅,强调时代精神与当下社会的契合与互文。当下,电视剧精准投放的背后,是基于对时代精神、社会生活、观众心理等方面的深入把握和窥测。国外技术力量进入和国内行业门槛提升,让电视剧生产的商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于“一剧之本”位置的重新认识,对于“好故事才有好的市场反馈”的重新发现,是商业化、专业化不断完善的结果。文化成果须经过社会和市场的双重淘洗,其效益才会实现最大化。当前,电视剧创作中的生活回归和价值呼唤,恰恰双向回应了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这也是近两年“现象级”大剧频现的原因。
通过电视剧这一大众艺术形式,呈现有时代气息、有生活质感、有生命温度、有精神筋骨的作品,弘扬植根传统、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价值理念,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
“亚文化”视角下的影视现象与社会治理
谭飞
《四味毒叔》总编辑、著名影评人
主流文化下的影视作品,其作用必然是引导公众正确的“三观”。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影视现象的出现,说明观众的思想越来越活跃,经历并接受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影视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其内容的多样性,一方面说明有些“亚文化”亟须治理和引导,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影视文艺创作者需要一个更加客观理智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思路,要更耐心地听取年轻观众的意见和心声,真正做到为人民创作、为人民发声。只有当接受环境有了影视的良好表现途径,才能让趋于不可控的、甚至顽固的“不良思想”得以及时抑制,让沉溺于虚幻和浮夸者面对现实,让精神贫瘠者得到饱足,让影视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升华,让“亚文化”中的糟粕消失殆尽,让影视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得到积极的发挥。
行业剧在“崛起”:语境、类型与问题
林玮
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主任、副教授
行业剧的崛起,是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一个显目现象。就整体而言,行业剧复兴是以都市化进程为语境的。晚近以来的行业剧都是在都市中演绎的,“行业”本身就是都市的产物。都市之中百业共存、彼此交往,每一种行业都有与其他行业交换货物、信息、故事和情感的必要。都市意味着行业和人的聚集,也意味着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存。行业剧的崛起,象征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对话趋势。一方面,主流文化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描述,需要通过行业变迁显现;另一方面,作为相对小众的“行业”,要想获得认可,就需要走出“亚文化”的遮蔽,凸显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内涵和意蕴。在这个意义上,至少存在主旋律、专业性、生活化三种类型的行业剧。
当前行业剧颇为引人注意的问题是“甜宠化”,尤其颇受年轻人追捧的热门行业,如律政、电竞、传媒、医疗等,更是浸润着“甜”的味觉。行业剧的“甜宠化”显现出当代都市青年的情感结构缺失,即片面趋向“爽”,而内在地“抗拒”深刻主题。行业剧的问题凸显了“情感单面人”在当代中国的广泛诞生。
抖音、微博、微信视频号传播机制的特征
鲍楠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视听处编辑
短视频平台不同的风格定位、推荐规则、互动功能等,直接决定着传播机制,进而间接却深刻地左右着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在平台上获得传播影响。
抖音传播机制的要点是智能算法推荐。平台根据用户行为数据,识别其偏好并为其推荐相应内容。这种机制可以让内容杂而不乱,精准传播。同时,平台也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确定内容推荐范围的大小。抖音平台社交属性相对较弱,因而相比转发和评论,停留、点赞、关注等更加重要。在这种机制下能够实现“破圈”传播的短视频,往往因其能够回应网民普遍性信息需求、引发网民普遍性情感共鸣,特别是能直接触动笑点、泪点、痛点、好奇点、兴奋点。
微博传播机制的要点是话题。微博的广场式社区属性、社交平台属性,多年来聚集了大量思维活跃、乐于发声并参与话题互动的网民。同时,一旦有账号发起某一话题,所有参与浏览、互动的账号,只要打上相同的话题标签,就是在为这个话题导流。而如果话题在众人拾柴下登上热搜,就得以获得进一步的导流。在这种机制下能够实现“破圈”传播的短视频,往往因其具有话题度,且能够引起机构网民的参与兴趣。
微信视频号传播机制的要点是熟人社交。微信视频号作为微信的一个内嵌功能,其视频呈现形式虽与抖音的“瀑布流”一致,但推荐规则却以“微信好友赞过”为主要标准。对微信用户而言,点赞一个视频,这个视频就很可能被自己的熟人看到,这种规则使网民在每一次点赞之前都会稍加审慎考虑,如所点赞视频的品位、志趣等。对观看视频的用户而言,如果某个视频有自己熟悉的特定朋友点赞背书,也会稍稍增加停留、细观的耐心。
电影叙事中的“两段式结构”
与“正反合”的价值表达
宋法刚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结构这一形式因素在叙事艺术中对情节呈现、主题阐释乃至价值表达是至关重要的,电影也不例外。“两段式结构”从宏观上来说是指影片故事由两个大的段落(“前段”和“后段”)构成,前后是两个不同的“主要矛盾”,主人公分别有不同的任务去完成。两个“主要矛盾”分别支撑了故事的两个段落,或者说构成两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前段”存在的价值是为了和“后段”进行比较,或者说是来凸显“后段”的。如果说“后段”表达的是“正价值”,“前段”表达的就是“反价值”。这里的“正反”指的是一种叙事结构上的表达策略,并不指代价值观上的对错。“两段式结构”正是用“后段”的“正价值”去覆盖/凸显“前段”的“反价值”,表达“反价值”中被忽略、被遮蔽、被掩藏,甚至是被误导的“价值观念”。“两段式结构”特有的“正反合”的比对手法相比单纯地讲述“后段”故事,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也更具复杂性和启蒙性。
爆款网络剧(涉案类)人物心理的审美特征
刘妍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传统涉案剧的“强情节”是其叙事内核,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仅作为案件叙事的辅助元素,旨在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脸谱化、扁平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更有利于保证情节的连贯性,因此人物塑造通常是传统涉案剧中被弱化的一环。但这一传统模式在爆款网络涉案剧中得到极大的改观,相比于对人物行为逻辑的刻画,网络涉案剧更加注重角色的“人性化”,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在爆款网络涉案剧中,故事与情节成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人物选择的“双推手”,并在叙事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心理叙事等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手法,深度发掘并剖析角色心理,建构人物情感逻辑,激发观众的代入感与共情。同时,优秀的网络涉案剧坚持捍卫法律的公正性与严肃性,力图协调法律要求与艺术创作规律之间的平衡,在社会法制规范的指引下对于畸变人格予以艺术呈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中重寻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缩时社会的“电子咸菜”与情感投射
黄钟军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
“映画台湾”主理人
近年来,在快手、抖音、微视、优酷等短视频平台上, 1至3分钟一集的微短剧正以蓬勃之势进入网络视频行业,满足了用户更迅速、更有趣的内容消费需求,并“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大有流行之势。在这其中,以《这个男主有点冷》《总裁的小甜妻》《做梦吧!晶晶》《冒牌甜妻》《顾少的小甜心》等为代表的“土味甜宠”微短剧,将“霸道总裁爱上我”、逆袭、复仇的故事,以更高能、更反转的方式呈现,成为微短剧中数量最多、点击率最大、用户最欢迎的类型。“土味甜宠”微短剧在当下流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越来越短的网络视频剧集与今日加速时代下用户普遍的时间焦虑有关;第二,这些“土味”短剧之所以会赢得大量观众“真香”的感受,与其“土味”气质所带来的观看优越感有关;第三,普通女子与“霸道总裁”的“甜宠”故事是“工业糖精”,它的泛滥与观众的情感焦虑与投射有关。
网络影视剧创作者应重视伦理关怀
丁莉丽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
网络影视剧在享受“内容红利”时应充分考量叙事、视觉呈现上的伦理规范。当前部分网络影视剧的“软色情”化、盗墓及惊悚类的影视剧刻意营造恐怖场景、造成视觉暴力以及对于畸形趣味的迎合与满足等问题,对于网络影视市场的健康生态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
“爽剧”模式作为当前网络影视剧的主流叙事模式,在迎合大众的现实欲望和不良情绪的消解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爽剧”模式与庸俗成功学的主题结合,容易导致价值立场失衡,如《延禧攻略》《玉楼春》等剧中女主一路“升级打怪”的过程,隐含着“比坏哲学”“职场厚黑学”等价值理念,具有“毒鸡汤”倾向;“金手指”式的“开挂”人生套路和快感模式,呈现的往往是悬浮失真的现实,是一种“伪现实主义”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