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在电视剧《火红年华》中饰演秦晓丹
讲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钢铁工业三线建设的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日前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以中国工业自主建设从无到有为题材的电视剧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演员孙宁在剧中饰演一位投身祖国建设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女工程师——秦晓丹,成功塑造了一位有知识有情怀有信仰有觉悟的新中国知识分子形象。
“当演员很多年了,我几乎演过各种年代的戏,古装剧、民国戏、现代戏,唯独年代的戏没有演过,这也是我一直向往的角色。”孙宁说,“其实秦晓丹这一代人就是我们父母这一代人。应该说他们的生活,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妈妈的老照片她就留着和秦晓丹一模一样的两根大辫子,从父母对往事的回忆中,我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很多的事情。那时的人们简单热情,为了信仰为了报效祖国可以舍弃一切,对党对国家忠贞不渝。爱情也很单纯,情投意合的两个人不会考虑物质,结婚时候可能置办一点锅碗瓢盆,抱着被子就结婚了。从他们的言语中我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光辉,物质上可能很差,但是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是饱满向上的,这让我对那个年代既感到神秘也很向往。所以在我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毫不犹豫就决定要出演这个角色了。”
孙宁拿到剧本就给女主角秦晓丹写了人物小传:秦晓丹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高学历知识分子,还是一位归国华侨,她父亲牺牲在“大三线”的前期建设中,为了完成父辈遗愿,她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来到一无所有的不毛之地投身到“大三线”建设中。她的思想纯洁知性,性格坚忍不拔,工作认真努力,尽管在人际关系上有懵懂的一面,但她待人真诚,是非观念很强。更重要的是,她还有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在给人物完成了画像之后,孙宁有了把握,她确定自己能演好这个角色。秦晓丹的生活很恬淡,这一点孙宁很认同。尤其是在爱情观方面,孙宁与秦晓丹是完全一致的:“秦晓丹在爱情上是利他主义,她爱夏方舟,但同时还有一个女护士和一个舞蹈演员在爱着夏方舟,这时候她想到的不是去竞争,而是去成全别人。她从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也不会去伤害别人,看到别人爱着夏方舟,她就把那份爱埋在心里,这也导致了她与夏方舟的分分合合,直到50多岁才能在一起。有的年轻观众看过之后不理解,因为她的这种爱情观在当今的社会中确实很少,但是在那个含蓄的年代并不鲜见,也是那个年代一批人的缩影。”
孙宁认为演员的第一任务是与角色融为一体,你认可的角色才能演好。第二才是塑造角色,把角色演成自己的演员不是好演员。“一个角色怎样立得住,首先演员本身要对角色认可,然后才是让观众认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词是‘挑战角色’,如果演员自己都没有信心,那又怎么能让观众认可呢?演员要对角色有敬畏之心,因为在戏里出现的是角色而不是你,所以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什么样的角色你能演,什么样的角色适合你演,你要来适应角色而不是让角色来适应你。演员的光环是角色赋予的,要为戏服务、为观众服务。”
在《火红年华》中,孙宁的戏从20岁演到了50岁,有人问孙宁是如何处理这么大的年龄跨度的,孙宁则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我正好处在这个角色年龄段的中间位置,我觉得处理起来并不复杂。20岁的年纪我已经经历过了,而中老年的阶段也并不遥远,从心态、形体、阅历等各个方面都能体会到,在表演中有些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当然会有差异,我会提前做好笔记,给自己设定语言动作方式,正式拍摄前就会牢牢把握好层次。”
许多中年女演员面临着戏少甚至没有戏拍的尴尬局面,孙宁认为不断学习和进步就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没有感觉到所谓的年龄危机,我觉得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到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人的一生都是起起伏伏的,演员也是有高有低,没有谁一直都在巅峰状态,这就需要你不断地填充自己,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也要对自己有明确的目标。”
《火红年华》开机前,孙宁随剧组在拍摄地住了几天,参观了“三线”纪念馆。对于“老三线”建设人员当时的艰苦有了深刻的认识。“那次经历让我太感动了,可以说,我们这部戏只表现出了当年这些开拓者艰苦创业的百分之一。我们戏里表现的是建设的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了,生活和工作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初创者们住的是荒草滩,吃的是用泥沙水熬的稀饭。画图纸没有桌子,只能在小本子上画,高原暴晒让他们皮肤皴裂,营养不良让他们身体孱弱,但他们就是凭着报效祖国的拳拳爱国之心,以这样一股洪荒之力才从无到有干出了一番事业。”
在拍摄期间,因为很多戏都是在野外拍摄,剧组人员们也都体会到了当年创业者的艰苦。拍摄地在高原地区,很多场戏都是在采石场拍摄,又是夏天,日光很强,每天都是暴晒,期间还有工作人员晕倒过,很多演员的皮肤都晒出了癍。后来在钢厂拍戏的时候,出钢水的高温让演员们都感觉自己快要被融化了。孙宁说,这两件事虽然跟一线工作人员所遇到的百不足一,但已经能够让她体会到当年的开拓者们是在多么恶劣的条件下创业的。
影视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孙宁对于秦晓丹这个人物的整体塑造是满意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点遗憾:“秦晓丹是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又是华侨,在眼界方面很开阔,对于事物她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所以她不会盲从,但以她的性格又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我在表演的时候特别注意了人物情绪的变化,在肢体语言和语气方面都特别做了一些强调,但是后期配音的不是我,这就导致了人物情绪和台词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当然这不能归咎于配音演员,这是创作过程中的失误,我有很大责任。不过这点遗憾也提醒了我,今后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完成整个创作过程,从准备到后期,必须亲力亲为,才能让自己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