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坚守 匠心筑梦
——评大型淮北花鼓戏《守望者》
栏目:品味
作者:冯冬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宿州市埇桥区花鼓戏剧团精心打造的大型淮北花鼓戏《守望者》作为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新创优秀剧目展演”作品之一,日前在当地首演。中国戏曲艺术向来有“无理不服人,无情不动人,无技不惊人”的说法,讲求“理”“情”“技”的和谐统一,这个剧目即以以理服人之意趣、以情动人之情趣、以技抓人之谐趣,通过富有时代感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呈现方式,深刻表达与颂扬了民间艺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精神。

  以理服人 富于意趣

  《守望者》讲述了两代皮影艺人面对皖北皮影戏的生存、传承、发展困境艰难守业的故事。以“守”与“望”立意,通过妻儿反对、拜师收徒、传授技艺、试演失败、揭示“传家宝”等情节,把三代皮影艺人刘守柱和徒弟郗望为保护和传承皮影戏历经险阻、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曲折经历娓娓道来。

  刘守柱眼看着家传手艺渐渐无人问津,内心充满了惋惜、失落与不甘,但即使面对妻子的强烈反对,儿子家宝的拒绝接手,他仍然心如磐石,一心一意地守护着家传的这门手艺,甚至把抗战时期祖上留下的几张皮影视为“传家宝”珍之、重之。为了皮影戏的传承,他放弃了“传男不传女”的家规;摔伤了手臂,不得已让还未出师的郗望和家宝上台试演,却因演出失败而痛心疾首;意识到随着爱徒离开,皮影戏又重新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又深深地后悔自责,暗自垂泪。郗望是城里来的艺校高材生,起初为了写论文才来向刘守柱拜师学艺,虽然认真细心又吃苦耐劳,但在试演失败后却因家宝的恶言恶语而伤心离去,后在做非遗工作的母亲的疏导下,才重新振作起来,决定摒除杂念,一心一意地跟刘守柱学习,把皮影戏发扬光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如何把皮影戏这门艺术的传承和现代人的命运水乳交融在一起?如何让“守”与“望”的主题超越时空,成为永恒?这既需要主创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在思想深度上有进一步的挖掘,更需巧妙编排,使其表现免于生硬和突兀。在该剧中,刘守柱的儿子家宝是一个有着叛逆精神,且自我意识非常强的角色,他虽然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却不愿意以此为生,一直计划着去大城市打工挣钱。但在自己的家传手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当听到别人对皮影戏的负面言论时,他本能地表现出了愤怒,并进行了掷地有声的驳斥。这些情节看似矛盾却合情合理,因为在自幼的耳濡目染之下,皮影戏早已根植于刘家人的血脉里,成为一种精神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载体。当皮影戏被表现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心灵的慰藉、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象征,对于皮影戏的坚守就变成了今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崇尚,刘守柱、郗望等人物的内涵也远远超出了皮影艺人这一群体,成为了众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守卫者、继承者与开拓者的代名词。可以说,《守望者》不仅正面体现了民间艺术、民间艺人的价值和意义,还通过对人文精神的深度开掘,多层面地灌注了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观念内核,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厚。

  以情动人 充满情趣

  中国的艺术文化强调抒情,且具有含蓄内敛、温和坚韧的审美特质,戏曲艺术也不例外。一般而言,戏曲剧目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内容需要通过表演,尤其是演唱来进行艺术表达,而这些情感通常有着与生活体验相对应的无限宽广的丰富性。在《守望者》这部以“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剧目中,怎样表情达意而不失含蓄?怎样张扬性情而不千篇一律?怎样在举重若轻之下表现厚重宏大的主题?可以看出,创作者为作品在这些方面的提升下了很多功夫,其中最为出彩的是皮影人物和歌舞队的灵活运用。

  这是一部现代戏,但主创者却让皮影戏中最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穆桂英和杨文广两个人物从幕布后走向台前,从虚拟世界走向现实,变为可视可听的舞台艺术形象。他们不是该剧的核心人物,却是名副其实的灵魂人物,因为刘守柱的心里话由他们讲出,皮影戏艺术遭遇的尴尬和冷落由他们陈述;得到人们的喜爱就满心欢喜,受到嫌恶厌弃时,同样会伤心,也会充满热血地反抗。这两个人物始终贯穿全剧,他们对生命意识的张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焦虑、对皮影戏得到传承和弘扬的热切希望都是剧中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外化。他们看似不合理的存在却十分符合戏剧情境,甚至在剧情略显单一与平淡的情况下,鲜明而生动地点亮了整个舞台,以盎然的生趣盘活了整个剧目。

  歌舞队的运用常见于戏曲舞台,淮北花鼓戏是在淮北地区传统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其本身就承载了富于地域性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基因。在该剧中,歌舞队灵活穿插于情节的起承转合之中,既可以歌舞营造气氛、添加色彩,又可以局外人的身份与人物对话,对剧情的发展推波助澜,还可以介入表演,外化人物的内心。尤其考验主创者功力的是,他们在跳入、跳出的过程中有用即来,无用则去,时而欢欣鼓舞,时而扼腕叹息,时而巧妙回应,时而惊慌无措,在剧中既不会显得画蛇添足,还能增强人物性格的生动性和情感传达的力度,甚至用在某些地方还会有“点睛”之效。

  以技抓人 不失谐趣

  《守望者》以皮影戏的“非遗传承”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皮影戏中古代人物的时空穿越再现为主要表现手段,这本身就赋予了各种技艺展示的广阔空间,给观众带来极为生动、有趣的视听体验。该剧以一位满头银发的省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在转台上的本色表演作为开场。虽然皮影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民间艺术,但真正看过的观众少之又少。而这种真实再现皮影戏表演的开场方式,能够让观众在进入剧情之前,首先对这种富有浓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既开宗明义,又提起了观众对剧情的兴趣。同样,在郗望学艺的过程中,也通俗浅显地融入了皮影复杂精妙的制作流程和皮影戏的表演技巧,包括怎样选皮、制皮,怎样镂刻、敷彩,怎样熨展、缀合,怎样提线、操纵,都贴合着剧情通过人物之口一一道出。一方面在无形当中向观众展示、传播了非遗文化,一方面又真实凸显了民间艺人守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艰辛和顽强,因此能够让观众深入其中,在惊叹之余有所感悟。

  剧中,穆桂英与杨文广两个人物独具特色的艺术呈现也使得该剧异彩纷呈。这两个皮影人物的一静一动都脱胎于皮影戏的视觉造型,给人以娇憨呆萌之感。在与剧中人物互动的过程中,还出现了“鹞子翻身”等一系列武戏技巧动作,尽显其武将之风。在最后,他们还和剧中人物一起,通过角色的古今转换,表现出了皮影戏结合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崭新风貌。另外,剧中还出现了“僵尸挺”“跪搓步”等古典戏曲的程式动作,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现代戏的舞台语言。

  《守望者》既有历史人文的丰富内涵给人以思想启迪,又有载歌载舞、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演出样式让人赏心悦目。可以看出,其主创者通过对现实美的新的理解、新的挖掘、新的表现,以浓郁的民间气息和浪漫的表现手法展示出了我国无数的传统文化守护者、开拓者的“匠人”之心。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了他们自己作为戏剧艺术家的责任与探索,匠心独运。

  (作者系安徽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