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电影艺术杂志社承办的电影《长安·长安》剧本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十余位来自电影业界的专家学者和影片主创共聚一堂,就剧本的主题构思、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等展开了分析讨论。与会专家认为,《长安·长安》的剧本体现了主创的国际视野,在情节结构上有一定创新性,并针对故事内容、人物设计、主题契合度以及文化细节呈现等方面,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建议,期待主创在进一步提升剧本后能够呈现出一部真实反映“一带一路”历史文化及现状的精彩艺术电影。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 《长安·长安》用3个时空讲述了“一带一路”和长安的故事,切入角度十分新颖,但也需要耗费很大的工夫来完成整体剧作,西安对于“一带一路”而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创应当对此进行更充分的挖掘,并借此彰显时代的进步。在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看来,《长安·长安》的剧本展现出浓郁的西安文化特征,影片的故事别致、独特,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表现出一种别样的追求,主创在剧本创作上非常严谨认真,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情节设计也体现出一定的美学追求。
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认为,《长安·长安》整体的故事结构偏向于悬疑、心理剧的形式,在目前的电影市场中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而结构复杂的剧作,需要在人物塑造上为角色赋予更加强大、立得住脚的坚实动机,以便让观众在解谜过后得到信服的结果和愉悦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认为,《长安·长安》的剧本有两点值得肯定,其一是拓展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视野,其二是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探索,希望主创能够进一步突出西安的文化内涵,并建议适当增加场景和动作、减少一些对话。
中国影协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长安·长安》的剧本整体而言更接近一部注重心理刻画的艺术电影,叙述时空灵活多变,具有套层结构,融合了真实与幻想,影片中两个时空的联系也与“一带一路”主题建立了关联,在完善剧本的过程中,需要强化人物的合理性、细节感与真实的心理状态。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长安·长安》是在“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用新的类型和题材拓展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方式的新尝试,影片难以通过类型化的方法进行归类,这一方面是其独特性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要求主创从宏观创意层面上对作品的整体类型定位、人物的塑造、剧本结构的走向、讲述故事的方式等每一个环节进行更加细致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