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流击水》:
是历史选择,更是时代强音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王文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中流击水》剧照

  根据黄亚洲长篇小说《红船》改编的30集电视剧《中流击水》近日收官。近期,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影视创作如火如荼,《觉醒年代》《大浪淘沙》《光荣与梦想》等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先后播映,这些作品同样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寻求自由解放的光辉历程,同样塑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同样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矢志寻求中国前进路线的壮丽史诗,那么《中流击水》的审美辨识度是什么?换言之,在多部作品同题创作互文见义并由此产生的“比较批评”中,《中流击水》是通过什么赢得观众呢?笔者以为,该剧正是打通了历史和当下两个维度,既讲清了中国共产党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原因,也说明了“到中流击水”跨越百年仍然是当下青年的理想追求。

  《中流击水》讲述的是1919年至1928年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不断壮大的历程,包含了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国共合作、中山舰事件、南昌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等观众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塑造的是陈独秀、李大钊、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瞿秋白等史笔留名、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从剧作的内容层面而言,《中流击水》并没有题材“红利”,它不同于反映建党前史的《觉醒年代》,那个可以被称为“中国群星闪耀时”的年代仍然存在很多过去不曾为文艺作品呈现的历史褶皱,而这些褶皱有助于拓展其丰厚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承载。《中流击水》的创作难度在于它面对的是观众更为熟知的党史常识,必须对这些史实和人物进行再挖掘、再梳理,提炼并更新作品的时代立意,才能在众所周知的历史片段中再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才能够完成重大革命题材的当代讲述。

  《中流击水》播出后,其丰富的历史容量、深邃的精神底色和充满激情活力的影视表达得到业界的高度赞誉,而成就其稳健深沉美学风格的,是作为剧集灵魂的“红船精神”。作为该剧的核心意向,红船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也是建党史的艺术凝结,更是中国百年巨变的沧桑见证。因此,用视觉影像阐释“红船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成为《中流击水》内在的思想主线,也正是这条主线的存在,成就了该剧以“寻路”“行路”为主干,以历史事件、革命友谊、浪漫爱情、家庭琐事等为枝叶的树状结构,突出了作品鲜明的主题和舒缓有致的叙事节奏。

  五四运动爆发后,进步学生受到残酷镇压,底层百姓遭到地方军阀蹂躏。面对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为拯救人民于暗无天日的暴政和“站笼”等酷刑的残害,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置生死于度外。他们创办《新青年》《湘江评论》,发时代思想启蒙先声;他们为民族国家出路奔走呼号,不惧被捕入狱;他们全身心投入中国的革命事业,忍下忠孝不能两全的热泪,放下小家小爱的厮守之情。因此,“驱张代表团”尽管贫寒交加难以为继,但仍在青年毛泽东的团结鼓舞下坚持声讨;法国巡捕房的骚扰破坏也阻止不了中共一大的继续召开;冰冷的绞刑架前李大钊仍然喊出“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而这些生动可感的镜头语言所蕴含的正是“红船精神”,正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在《中流击水》中,“红船精神”不单单是中共一大闭幕的时空标识和历史意义,更是贯穿百年中国、百年党史并被不断验证的历史经验。如果说《觉醒年代》讲清了1915年至1921年中国从民族危亡走向新文化运动,进而由思想启蒙进入政治革命的历史逻辑,那么《中流击水》则是顺着这一历史逻辑继续深入,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壮大所面临的挫折,以及共产党人在革命低潮中坚定信仰、继续行路的执着。《中流击水》把大革命时期最复杂、最艰难的历史现场作为书写对象,这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当中是不多见的,题材上的选择恰恰是为了突出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也正是这样的精神血脉,才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实后盾,成为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在第8集中,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的红船顺利继续召开,而这仅仅是“红船精神”的伏脉,之后共产党所面对的党内分歧、同僚叛变、国共合作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以至最后会师井冈山等等血与火的考验,都离不开首创、奋斗和奉献的思想内核。中共一大闭幕后,革命运动出现“南热北凉”的态势,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南下争取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陆军部长陈炯明叛变革命,蒋介石在政治、经济上的投机等不利因素衬托出中国共产党举步维艰的严峻局势;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支持戴季陶公然反共、廖仲恺遭到暗杀、李大钊被捕牺牲、大批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道路的幽暗曲折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多歧路、行路难”的悲壮,更映照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锲而不舍的革命情怀。因此,“到中流击水”是“红船精神”外化的艺术表达,是时代的持续演进,也是能够与当代理想信念进行对话的桥梁。

  《中流击水》不但在主题立意上用足了工夫,其与时代合拍、与年轻人互动的“青春化表达”也加速了该剧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出圈”。毛泽东追赶火车跑掉一只鞋后干脆把另外一只也扔给杨开慧;李大钊在南开大学以鞋子为教具进行的关于“中国化”的生动讲解;陈独秀向家人讲述长子陈延年牺牲时的痛彻心扉;邓颖超送给赴法国留学的周恩来一件缝着“给你温暖”字样的毛衣等等,不仅使革命历史中的伟人形象更加生活化,也用符合历史真实和当代审美的影视话语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关注和肯定,从而使惊涛骇浪中的革命浮沉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葆有朝气蓬勃和积极向上的审美特征。此外,该剧的影视画面丰富,空间调度流畅合理,白雪茫茫的海河冰面、封闭黑暗的矿井、开阔光亮的嘉兴南湖等充满寓意和诗意的场景营造,都从高品质的制作层面为《中流击水》加分,让这部彰显革命情怀的党史主题创作不仅见人见史,也做到了有戏有情。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这是历史对现实的忠告,这是绵延百年的精神回响。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是“红船精神”中勇往直前以赴之、殚精竭虑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勇气与胆魄,这也正是《中流击水》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所在。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