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出版百卷嘉奖会上,一个镜头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周巍峙同志俯身在出版的百卷集成志书上,像拥抱刚刚呱呱坠地的孩子一样,眼睛里满是喜悦激动的泪水。是啊,从启动到出版百卷,十几年的坚守与探索、努力与艰辛、收获与成就都在周老的这一肢体动作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1997年4月,周巍峙在河北唐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者与开拓者
说到《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歌谣集成》和《中国谚语集成》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一定离不开“十套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即《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9年,时任文化部代部长的周巍峙同志,就代表文化部会同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共同发起编纂出版七套《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即《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曲艺志》的工作。1984年,成立了由周巍峙任组长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列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负责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
1983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召开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确定编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周扬任三套集成总主编,钟敬文、贾芝、马学良分别任各卷主编;1984年5月,文化部发文,明确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共同主办“民间文学三套集成”;1986年3月,在北京召开民间文学集成主编会议,讨论成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委任周扬为总主编,周巍峙(常务)、任英、林默涵、高占祥、钟敬文(常务)、贾芝、马学良为副总主编;1986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第三次工作会议”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周巍峙同志在会上宣布,接纳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与其他七套文艺集成志书并列成为“十套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自此开始,三套民间文学集成志书的编纂走上了快车道。
十个总编辑部,汇集了我国十个艺术学科顶级的泰斗级人物和知名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参加这项工程的文化工作者有十万之众。文艺集成志书按现行行政区划立卷,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10卷,共计300卷(台港澳卷暂缺,因下限到1985年,重庆市也未列入),约5亿多字。这十套文艺集成志书,被国家先后列入“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研项目,1988年又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01年9月,周巍峙与新疆喀什民间艺人合影
“十套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既是一项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奠基性的文化工程,也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的保护工程。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那些蕴藏在民间的口口相传的文学艺术正快速地消失。这个工程用通俗的话来讲,在于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保留下了一个内容丰富、文艺门类齐全且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库。集成志书工作的开展之初,就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系统建立了艺科所,文联系统建立了三套集成编纂办公室,专门负责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这些机构后来都被保留下来,集成志书的收集编纂过程,也为全国文化、文联系统组建起了一支完备的文艺科研队伍,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文学艺术研究人才。30多年的三套民间文学集成和七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带动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用巍峙同志的话说, 300卷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丰富多彩、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竣工,其意义是非凡的,搜集整理的资料是弥足珍贵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凸显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守望者和实践者
巍峙同志从参加革命工作的那天起,就一直在为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而殚精竭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在他一生的工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新中国成立之初,巍峙同志就多次参与了新中国早期对外的文化交流活动。1951年,他带领中国青年文工团到苏联和东欧9国巡回演出一年零一个月,交流演出数百场,演出的节目都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舞蹈和民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可以说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里。演出间隙,他到苏联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实地参观考察,苏联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与保护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多年艺术实践使他坚信,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厚植在民族民间文艺的土壤之中,必须经由民族民间文艺的哺育滋养,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007年4月,周巍峙在苏州阳澄湖镇听民间艺人唱阳澄渔歌
1986年,巍峙同志离开文化部领导岗位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十套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中。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十套集成志书的编纂陷入了停滞期,出现了多重困难。出版经费被挪用,多个省、自治区由于负责集成志书编纂工作的文化、文联领导频繁更换,各省卷编辑部编辑人员编制、编辑经费不稳定,尤其是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经费没有着落,工作的连续性中断,严重制约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巍峙同志一是找中编办筹建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专门负责集成志书的编纂出版工作;二是督促重组、健全各省卷编辑部;三是多方筹措经费,给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辑出版以经费的保障,这几项工作同时发力,使集成的编纂才重回正轨。
我是1994年10月起到巍峙同志身边工作的,有幸经历了许多巍峙同志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出版奔走的故事,现择其一二,与大家分享。1996年12月,他当选第六届中国文联主席的时候,正是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遭遇困难最多的时期。为了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编辑出版经费,他多次找中宣部领导汇报集成的编纂工作,争取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与支持;他还二进贵州、三去新疆等多个边远地区,利用文联主席的身份约见省委、自治区党委的主要领导,见面就向他们宣传集成编纂的重要意义和全国的编纂进度情况,请他们为文联、民协筹措足够的编辑出版经费,当地领导见他80多岁了还为集成如此奔波,很是感动,推动了问题的解决。2002年4月,为了推进东北三省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纂出版工作,他利用半个月的时间从沈阳、长春一路走到哈尔滨。到长春时,他因冠心病发作,连夜被送到医院救治,时任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的董伟同志冒雪赶到医院陪护,第二天病情缓解后,巍峙同志马上出院,继续召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辑人员开会调研、解决困难,为集成的编辑出版加油鼓劲。他这样不顾自己身体、忘我工作的态度,感染了许多从事集成工作的同志,他们纷纷表示一定按时保质完成编纂任务。巍峙同志的身体力行,确保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全部编纂出版任务的胜利完成。
2003年4月,周巍峙在苏州周庄国际旅游艺术节上与戏曲演员合影
在工作中,巍峙同志真心尊重从事集成志书编纂的每位同志。同志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系统和单位,可在一起工作时,是团结高效的。他为从事集成志书编纂工作的年轻同志,疏通了业务职称的晋升通道,与各位主编、副主编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钟敬文先生是令人敬重的知名文化学者,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巍峙同志建议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同志春节期间到钟老家中慰问看望,感谢钟老对祖国文化建设的贡献。钟老对巍峙同志也是敬意满满,1997年他推荐巍峙同志到韩国参加中日韩民俗学研讨会,向日韩两国从事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介绍中国的“十套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促进了三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交流与合作。
以周巍峙同志为首的这群文化专家学者,将一生献给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十位主编和民间文学的总主编、副总主编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最终看到“十套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完全出版,但他们作为中国文化界的脊梁,所开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在中华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他们为文化事业的进步所收集整理的文化宝藏正为文化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闪光的名字被镌刻在祖国文化大厦的基座上,为我们这些文化工作的后来者所景仰。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干部局副局长,曾任周巍峙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