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审美教育 坚定文化自信:中小学影视教育高端论坛”暨“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第三期”开幕式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采用线下论坛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现场专家和广大网友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持续关注与探讨中小学影视教育事业。
本次活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北京现代艺术学校协办的公益性活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首创的“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自2019年至今已成功开设3期,秉承公益理念招收从一线城市到贫困地区热心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学员,惠及全国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高校学者、教育系统工作者200余人,收获了较高社会影响力。
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第三期开幕式广邀中小学教育专家、影视学者、出版界人士和北京地区学员代表出席,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晟姝主持,任晟姝介绍了本次培训项目背景及前两期培训的开展情况。据悉,前两期培训成果《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报告》和《中小学影视教育现状解读与路径探索》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并纳入该社“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学术研究丛书”和“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读本”两个套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指出,在当下这个特殊阶段,中小学影视教育虽已取得一定推进,但依然任重而道远,制定课标、校内外联动能够使艺术审美教育得到更好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张宇清表示,落实上级提出的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普及目标,要建立形式多样、资源丰富、形态多样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机制。北京印刷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袁园表示,在未来将与各家平台尝试开展更加丰富多元的合作,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资源共享,携手共进,共同搭建以美为媒的美育平台。
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第三期学员代表武依洋从学生角度提出观点,认为新生代的中小学生对网络的关注和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强,他们更热爱表演和设计等实践性内容,因而影视教育大有可为。
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导演系教授、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侯克明阐述了5点建议:第一,在建党百年的特殊年份,应该利用影视教育这个工具让中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史教育当中来;第二,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要按照课程对象、不同年龄阶段,根据学生们的心理发展特征来制定教学内容;第三,要结合各地区、各类学校的特点设置课程;第四,影视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提高影视教育的效率;第五,影视教育要尊重方向,避免商业化、泛娱乐化。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认为,影视教育具有镜像反思的功能,它可以推动学生对自我进行反思,同时,影视作品又具有造梦的功能,它推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阳重点讨论了年轻一代新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念与代际隔阂,陈阳认为,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相对简单,比起60后、70后、80后的成长环境缺少历史纵深感和生活现场感,电影教育能拓展年轻观众对生活的认知和对社会普遍规律的了解。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从家长的角度现身说法,提出对于中小学生的影视教育应该建立一种理念与引导,而不是灌输与传授,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科交叉思维,以影视作为媒介,引导他们对于电影的认识,从电影中了解故事,从故事中了解思想,进而接受主流价值观。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利丽提出,美育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陶冶情操、培养“美的眼光”和“善的心灵”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普及性、想象力、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灵活性等都是中小学影视教育中所需要贯彻的理念和注意的问题,做好这些有助于在未来真正建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时代审美教育体系。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各位专家积极发言讨论。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刘建华提出,要先确认影视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影视作为国际传播最有效的主体和载体,在对外传播时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这也是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价值所在;同时,影视产品、影视内容、影视教育一定要形成一个“强符号”,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服务中小学影视教育。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游洁认为,有些文化内容特别适合用影像表达,影像的力量是很强的,影像所展示出的内容是美好的,只有影视行业与整个社会一起进步,才能书写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