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21次自费奔赴大凉山——
梁勇:从醉心美景到观照现实
栏目:光与影
作者:本报记者 范雪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渴望 梁勇 摄

  在春意盎然的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中展出的一幅名为《渴望》的摄影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画面特写了一个小男孩出神的大眼睛,不禁让人联想到摄影家解海龙在30年前拍摄的那幅家喻户晓的《大眼睛》。《渴望》的拍摄者是摄影家梁勇。他说,希望这幅作品能够反映出远在四川大凉山的孩子们心中的真切渴望与期盼。

  3月30日至4月5日,“大凉山印记——梁勇摄影艺术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展览展出了从梁勇拍摄的上万幅摄影作品中精选出来的80余幅(组)作品。一幅幅作品,串成一条时光长廊,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大凉山的今昔变化。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的地方。和许多摄影人一样, 2011年,梁勇怀着对大美风光的憧憬,奔赴凉山彝族自治州。但一到那里,他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孩子们上不了学、吃不饱饭、缺衣服穿,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人畜混居的情况。这一切都猛烈地撞击着这位血气方刚的山东汉子的心灵。面对这样的现实,他毅然改变了创作方向,从醉心美景到观照现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他去记录那里,改变那里。

  于是,就有了之后梁勇自费十年21次孜孜不倦的大凉山创作之行。梁勇的足迹遍布大凉山4个县上百个山寨,他艰辛跋涉,风餐露宿,冒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记录了凉山彝族自治州从贫穷落后到如今旧貌换新颜的点点滴滴。这期间,他靠售卖自己的画作换取创作资金,以顽强的毅力奉献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系列作品,有力地传递了大凉山的呼声,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一批企业家和公益人士共同关注大凉山、改变大凉山。

  著名摄影家朱宪民这样评价梁勇:“摄影界很多人都认识梁勇,他的身份是‘农民’,也是一位家住乡镇的自由摄影家。他当过兵,画过画,开过公司,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摄影。十多年来,他以相机为伴,拍过水泥汉子,拍过大凉山的孩子,也去过欧洲拍过外国人……十几年来他在摄影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从未止步、从未歇息。”

  梁勇表示:“大凉山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我有幸见证了这一过程,也记录了下来,我只是做了一点小事。一路走来,能够在民族文化宫举办这个展览,我真的感到很幸福。我扎根于这块肥沃的土地,这块土地又滋养了我。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能够走到第一线去,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未来,我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奉献一份力量。”

梁勇 摄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一直去拍摄大凉山?我给相机取了个朴实的名字,叫‘生命长寿器’,一拿起相机,我就充满了力量。我曾经在大凉山晕倒过两次,但是我都坚持了下来。我割舍不了这块土地,我一定要用影像告诉大家,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大凉山发生的变化。”回想起10年来深入大凉山拍摄的过程,梁勇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 “我是一个退伍军人,我曾经所在的部队是英雄的王杰部队,我们有一个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是部队培养起来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员。在部队我就从事宣传工作,我应该用军人和文艺工作者的情怀去关注大凉山,帮助大凉山。”

  展厅中一处由48张彝族男女老幼的笑脸影像组成的笑脸墙十分醒目,成为了现场观众合影留念的首选之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王玉淑介绍: “笑脸墙是大凉山人民如今幸福心声的见证。无论是皱纹深重的老者还是年幼的孩童,如今他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在展览设计上采用了大画面与小画面错落出现的方式,像音乐一样富有节奏,画面从黑白走向明亮、多彩,让观众能够看到大凉山十年来的变化。”本次展览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所有作品均没有标题及图片说明,直接将大凉山今昔图片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读者去品味其中的故事与内涵,以激发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

  本次展览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山东重山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