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广东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潮剧,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通过传承创新而享誉海内外,成为连结海内外潮汕人的亲情纽带。
《望海潮》是广东潮剧院精心打造的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汕头本土题材的现代潮剧。该剧依托“侨文化” ,以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历史为大背景,讲述一群华人华侨爱国、爱乡、爱家乡人的动人故事。剧中,有百年华侨的奋斗史,有改革开放的变化,有“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有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更有新时代潮汕人及华侨的家国情怀,生动地刻画了潮汕人身上最本质的特征“潮人精神” ,弘扬“侨文化” ,书写时代传奇。
潮剧乐队的建设,是在剧种发展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潮剧的伴奏音乐分文畔和武畔两个部分。潮剧的伴奏乐器在上世纪20年代以前,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被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上世纪40年代开始,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新中国成立后的乐队在伴奏乐器的改革中增加了低音乐器,音响层次把单一高音改为高、中、低配套,丰富了表现力。上世纪50年代,潮剧打击乐器增加了低音鼓, 60年代又引进了定音鼓。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由于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潮剧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传统的音乐风格也需多样化、技巧化,才能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合成器作为一种高新电子乐器,有着各种电子合成音色以及各种乐器的原声音色,潮剧的乐队伴奏因它的加入,在音乐表情、音色、音区、音响气势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乐队的表现力,丰富且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规定情境的特定气氛,在潮剧乐队中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增加了潮剧乐队音色的可变性
传统潮剧中的伴乐,既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擅于表现情感的变化。
传统的潮剧乐队伴奏主要以戏曲乐队为主体,基本上是音符的线形运动,大部分乐器都是以齐奏的方式演奏同样的曲调,它们所呈现的音色相对单薄,伴奏音型较为单一。合成器音域较宽,音色变化无穷,有着各种电子合成音色、管弦乐音色、民乐音色、音效等。在这些音色中,有些个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穿透力;有些柔和、朦胧,有着梦幻般的意境;有些还能演奏出大自然的音效。在乐队伴奏中,合成器既能担任独奏、领奏,又能合奏。近年来,部分潮剧新剧目的创作,在配器方面就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望海潮》的音乐为小调式,抒情柔美,在传统配器的基础上,运用合成器加进了一些西洋乐器,即片琴、小号、管弦乐、定音鼓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乐队的音色,增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同时,它的音域宽广,在不同的音区可以运用不同的音色演奏,具有一器多能的特点,大大增强了潮剧乐队伴奏音色的可变性。
>>扩大了潮剧乐队和声的包容性
在传统的潮剧乐队伴奏中,除弹拨乐器能演奏出大、小三和弦以及七和弦以外,其它乐器只能奏出单一的乐音,乐队的和声处理只能靠合奏解决。另外,由于民族乐器特别是乐队中的唢呐、大笛、号头等吹奏乐器个性突出,与其它乐器难以融合统一。因此,潮剧乐队伴奏需要多样化、深入化甚至技巧化,才能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上世纪70年代,在样板戏的影响下,使用了西洋的各种管弦乐器,伴奏音乐由原来的单一旋律制变为富有层次的多声部制。如今,在电子音乐时代里,潮剧乐队伴奏加上了合成器、 MIDI等,对潮剧乐队伴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望海潮》的序曲部分,在海浪声和海鸥声中音乐奏起,先由古筝、扬琴弹奏分解和弦,由远及近引入总乐,第一乐句以抒情的情绪弹奏,合成器选用片琴音色弹奏分解和弦为弦乐伴奏,起到点缀的作用;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形成鲜明对比,音量逐渐递增,这时运用合成器加入弦乐音色、弹奏和弦长音,为主旋律作和声铺垫,描绘和声背景;最后,逐层推向高潮时左手弹奏定音鼓,与弦乐巧妙配合,在民族吹管、拉弦、弹拨乐器之间起到很好的中和作用,烘托出大海磅礴的气势,丰富了乐队的和声效果。
>>增强了潮剧乐队色彩的戏剧性
在潮剧戏曲艺术中,乐队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自始至终以音乐贯穿,潮剧“唱、念、做、打、舞”的表现也全都由乐队烘托,可以说音乐是潮剧的灵魂。合成器的音色丰富、音质优美,表现力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潮剧乐队因表现各种情绪、各种环境的需要,而对演奏旋律乐器的选择。近年来,合成器在新创作的剧目中,之所以得到广泛运用和重视,就是来自于其乐器本身有着丰富的音源和多彩的音乐节奏,它可以惟妙惟肖地模拟中西各种乐器的演奏,如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小号、长号;还可以模拟其它乐器所无法发出的声音,如流水、鸟鸣、雷电、雨声等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模仿打击乐、混响、延长音等强大的编辑功能。
在《望海潮》第一场“过番”中,舞台上呈现离别的场景,讲述1938年,海边,一对即将分别的小夫妻,妻子送丈夫下南洋,音乐表现离愁别绪。紧接着,现出当初的历史镜头,讲述1939年6月21日,日军出动飞机44架次,对汕头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无数楼房被炸毁,无数人流离失所。这时合成器运用管弦音色,弹奏减三和弦、小三和弦,通过织体、和声、节奏、力度等的变化来渲染“敌人来了”的紧张气氛。在第三场“招贤”中,舞台上呈现歌舞场面,招工的人们合唱歌曲,合成器运用小号音色,时而与乐队弹奏主旋律,时而运用和弦弹奏切分音符、前十六后八、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等多种节奏型,表现改革开放春潮滔滔,经济特区独领风骚,年轻一代心怀梦想,热血沸腾心比天高的招工场面以及招工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合成器的加入,使音乐的进行曲风格更加充满力量、催人奋进,展现了企业热火朝天、忙碌生产的场景,表现了潮汕人自强不息、求索不止的精神。合成器在这些情节中与潮剧的弦乐和弹拨乐器相互依托,运用和弦的弹奏使其得到了更好的渲染,增强了音乐进行的力度、厚度和立体感,强化了人物的心情,增强了戏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