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突围与精彩超越
——浅谈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近日,笔者有幸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观看了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上演的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该剧编剧为著名剧作家姚金成。近些年他一直活跃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其创作的大型豫剧作品《香魂女》 《村官李天成》 《焦裕禄》 《重渡沟》等连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且其演出场次、剧团收入都堪称行业翘楚,成为戏曲界公认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这次《关西夫子》是跨剧种之作,同样大获成功。在京演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还得到仲呈祥、薛若琳、周育德、马也等著名文艺评论家的盛赞。其成功秘诀,笔者认为最值得玩味的是该剧虽为一部廉政题材大戏,但剧作者笔墨却并不囿于廉政,而是从人性和文化上深入开掘,精彩超越,使观众获得更多人生感悟和艺术享受,因而显示出巨大艺术张力。</p>
<p> “四知”塑形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关西夫子》第三场“却金”中,荆州刺史杨震的学生、汉寿县令王密暮夜捧着一个礼盒前来造访恩师,礼盒打开,原来里面是百两黄金。人格高贵、慎独自律的杨震自然震怒,面对王密“无人得知”的辩词质问:“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是无人得知?”并痛心地唱道:“曾以你为傲是才俊,举荐你出仕望殷殷。赴任时你誓言多诚恳,效先贤立功业造福黎民。未料到如今你初心昧尽,居然也暗夜里收金送金!让为师情何以堪心痛甚,何颜对朝廷上下、儒林士子、众目睽睽天下人? ”王密羞愧地退出。</p>
<p>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四知”故事,原文出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 ,姚金成在本剧中进行了艺术的扩展呈现。其所反映的一是荆州官场污浊的政治生态。腐败无孔不入,连杨震最欣赏并着力提携栽培的学生王密也不例外,甚至还想当然地相信恩师杨震也会乐意参与分享腐败成果。二是反映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随波逐流,在世俗社会中的人格堕落。“四知”精神让观众感受到的并不局限于廉政文化,同时看到了优秀的儒家知识分子挺立并辉耀千秋的人格修养。</p>
<p>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开场时,杨震伏案高声诵读的经典名句,为全剧定下了“以民为本”的基调。这也是剧作家政治理想的外化,并远远超出了廉政文化的范畴。这种政治理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 。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表达,也即是这种政治理想在新时代的延伸。历史剧讲究的就是“古为今用” ,由此我们可见剧作家的良苦用心。</p>
<p> 该剧最后一场,当邓太后在是否罢黜与武陵太守潘润上下勾结、沆瀣一气的大贪官、托孤重臣司徒刘凯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之时,杨震捧出一幅亲手绘制的《荆州饥民图》 ,让邓太后过目, (杨震唱) “饥民满街尽号泣,两日难求一粥济。多少人饿死寒风里,儿子哭娘悔不及……”多少家庭饥啼寒号、卖儿卖女,“农户失地国大忌,流民成匪危社稷! ”这幅画打动了邓太后,帮助她认清现实,下定决心。有论者存疑,指出剧中杨震似并非以铁的证据打动邓太后,而仅是以一幅美术作品打动,是否合理,但依笔者浅见,这难道不正好呼应开场,彰显邓太后的民本思想吗?</p>
<p> 杨震以身许国,生死不避,凸现儒家吏治文化精神。“学而优则仕。 ”儒家文化是鼓励入仕为官的,而吏治文化正是儒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发展,人民谋幸福,民族待振兴,正需要千千万万的优秀知识分子脱颖而出,有所作为。但是吏治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官场远非清净之地,反而历来是名利场,甚至充斥着腐败黑暗气息。好在进步正义的力量必定最终战胜腐败邪恶,否则人类社会凭什么进步?而在历史的进程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优秀的儒家吏治文化发挥了必然的正向作用。</p>
<p> 《关西夫子》中的杨震,人称“关西孔子” ,正体现着、传承着优秀的儒家文化。他本来醉心教育而无意当官,但当国家需要时他能适时变通,以身许国,放弃眼前安宁的工作与生活,奔赴遥远的重灾区荆州。当他亲身体验了百姓疾苦与官场险恶后,没有选择逃避和退让,而是勇往直前,即使面临生命风险也生死不避。当他一时得不到邓太后的支持,则宁愿舍弃头上乌纱甚至生命也绝不后退半步。邓太后问杨震:“你竟然谤重臣指名道姓,难道你就不怕杀身罪名? ”杨震悲愤绝决地唱道:“我若是三缄其口保官运,大汉朝谁来为黎民苍生把道义伸! ”所幸邓太后是贤后,杨震最终得到了她的支持,力挽危局,功昭德显,成为东汉一代名臣。这样的好官形象,即使放在今天的时代也依然鲜活。</p>
<p> 最后想说的是,由剧中杨震,我想到陕西作家陈忠实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朱先生” 。朱先生犁毁罂粟、放粮赈灾、智退清兵,是《白鹿原》中一个闪耀着人格光芒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现在加上姚金成《关西夫子》中的杨震,也是陕西人,则陕西省内有了两位熠熠生辉的“夫子”形象,凸显了陕西省的文化底蕴,甚至是文化软实力。朱先生和杨震,他们像是陕西文化高原上的并立双峰,高耸入云,深入人心,令人难以忘怀。</p>
<p align="right"><strong>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艺术研究所二级编剧)</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