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凝聚战“疫”的精神力量
作者:柴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江西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师吴映霖 李舸 摄

  武汉交通技术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甘俊超可能从未想过,作为一名志愿者,他3月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应约拍下的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和一名87岁的新冠肺炎患者一起看夕阳的场景,会成为武汉战“疫”最具温情感的瞬间之一。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疫情防控斗争中,摄影作为最直观便捷的艺术形式,以媒体融合的姿态发挥着重要作用,摄影人以直击现场的照片、短视频等多样化产品,记录壮举,讴歌英雄,凝聚起中国战“疫”的精神力量。

  肖像辉映天使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最辛苦,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许多同志脸上和手上被磨出了血,令人感动,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描绘出白衣为甲的英雄形象。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率领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受命驰援武汉,在66天里协调动员各方力量,用富有仪式感的摄影行动,为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的4.2万余名医务工作者拍摄肖像。这项主题为“为天使造像”的摄影工程,是中国摄影史上乃至世界摄影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成为一次饱含人间真情的视觉抒写和充满人性光辉的艺术创作。

  参与此项工程的百余名摄影记者和摄影志愿者在不影响医护人员正常工作和休息,保障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或坚守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外的清洁区、缓冲区,利用医务工作者交接班、就餐或淋浴前的宝贵时机进行拍摄,突出抗疫现场感;或在医疗队驻地待命,专门购置影室灯、背景布等,因地制宜搭建简易影棚,用专业追求和周到服务让医疗队队员呈现“最可爱”的一面。一位心理卫生科的医生说,这种拍摄方式是非常好的心理治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队员李秋钰医生说,希望这次拍摄能够为抗击疫情留下点什么,让人们产生更多思考。

  肖像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更富有深刻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内涵,让看似简单平常的形式负载了多重信息,让观者与被摄者的对视承载着多维情感。为白衣天使和在抗击疫情中做出奉献和牺牲的各界人士拍摄肖像,一个时期内成为全国各地摄影组织和摄影人的自发行动,更成就许多媒体机构的专题策划,成为摄影界送给平凡英雄们的最好礼物。

  《如释重负》(2020年3月9日,武汉武昌方舱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医生江文洋结束了自己在方舱的最后一个夜班后,躺在空床上,如释重负。) 赖鑫琳 摄

  手机里的故事

  在“为天使造像”过程中,李舸留意到,不少医务工作者牵挂着在与病魔战斗的患者,且手机里就有和患者的合影,于是策划拍摄了一组让医务工作者拿着手机、亮出工作现场的特别肖像。这组以“你是我最牵挂的人”为主题的摄影专题,生动再现抗击疫情的和谐医患关系,让不同的物理空间合二为一,让心灵深处的理解汇成一体,让真挚的情感成为永恒。该专题通过全网推送,感动了许多读者。一时间,结合手机中的影像画面拍摄医护人员形象成为一种流行范式。

  在当代医疗技术中,远程会诊、隔空传达指令等已是常态。放置在定点医院隔离病房里的“污染区手机”除了医疗数据传输与指令传达外,还可即时拍摄诊疗过程不同环节,留存工作资料和影像证据。在交班时,带班医护人员往往会暖心地将拍到的有关当班医护人员的影像资料,从工作手机发给画面主人公。

  医护人员手机里的照片多记录的是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情景,几乎每位医护人员都会有与患者出院前的合影——此时的康复者笑容灿烂,而医护人员依旧看不出面容。“污染区手机”是患者与医护人员心灵沟通的暖心剂,情感共鸣的密电码,一次简单的拍摄,就是一次亲密的交流。

  回访成就佳话

  12月7日,一起看夕阳的王欣老人与刘凯再次在武大人民医院相见,重现9个月前的温情一幕。无论是画面中的主人公,还是拍下许多感人场景的摄影师,近期正以回访等形式,让影像中的真情续写出新的篇章。

  《解放日报》记者赖鑫琳3月9日曾在武昌方舱医院休舱前最后一晚,拍下武大人民医院医生江文洋累得躺在空荡荡的病床上的画面。11月15日,江文洋与赖鑫琳来到已恢复正常功能的洪山体育馆,回看自己战斗过的“大”方舱时,才感到“这里好小” 。

  就在这两天,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的5位队员再次来到武汉,与他们镜头中的主人公一起回到共同经历的战场,让画面中素未谋面的主人公相见,让影像传奇在车水马龙的江城再次书写。这次回访也将由腾讯视频等平台拍摄制作成专题短片向全国播放。

  3月27日,武汉光谷火眼实验室,进行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最权威的机构,工作人员正在对新型的检测仪进行调试。陈黎明摄

  多媒融合传播

  1月26日,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詹松在直播武汉市区实时状况,当他看到往日里车水马龙的晴川桥上如今一辆汽车也没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百感交集,数度哽咽。自疫情发生,一线摄影记者便全面应用各种影像手段进行拍摄传播。不少摄影人既是照片和短视频的拍摄者,又是直播出镜者,角色变换,工作交替,富有成效。

  摄影师出身的《南方都市报》视频记者赵明和同事们拍摄的纪录片《汉口医院红区50天》,以汉口医院为原点,跟随医护人员一起上班、下班,无预设人物、故事和表达方式,通过“沉浸式”拍摄手法和“红区”患者的人生百态,展示出战“疫”全景式景观。

  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在“为天使造像”之外,更为上千名医疗队队员拍下了“疫情结束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您最牵挂的患者是谁”等主题短视频,小分队队员刘宇的《我怕将来会忘记:武汉抗疫手记》更是以对小人物的关注,而成为国内最具现场真实感的抗疫日记之一。中国摄协各媒体平台也整合传播了不少小分队完成的主题融媒体产品。

  《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钟锐钧拍摄的“最美逆行者”和更多医疗队队员肖像,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尤其是通过各大城市户外大屏面向公众播映,让战“疫”医务工作者的面容映入更多人眼帘,让他们脸上的口罩压痕和防护胶条等成为特别的视觉记忆。澎湃新闻等媒体,将医疗队队员肖像做成海报、 H 5等多媒体视频产品进行全方位展播,反响强烈。

  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同期全程跟踪完成的纪录片《见证》 ,通过对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工作状态的现场实录,窥斑见豹地还原摄影工作者为天使造像的场景,通过“看与被看”的全新视角切入,再现医务工作者光辉形象,倾诉他们的心路历程,已获得不少荣誉。

3月28日,在汉口江岸区港边巷,周子通和妈妈在打羽毛球。 刘宇 摄

  公众影像力量

  每个中国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记录者乃至创作者,利用自媒体平台拍摄传播的生活影像,更成为这段特殊历史的重要见证。钟锐钧的作品就是看到大量医护人员自拍的压痕照后受到启发完成的,以专业精神定格英雄形象。无意间自拍下战“疫”面孔的一些医护人员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网红” 。像广东中山的梁厚祥、李晓群等不少医务工作者,直击抗疫一线,留存影像文献。部分爱好摄影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拍摄的“红区”影像因为其逼近第一现场的实录更是感动了许多人,如中国传媒大学孙英春教授患病期间在隔离病房内拍摄的画面。

  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疫情发生之初发出倡议,希望广大摄影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停下外出的脚步,就是对病毒扩散最有力的回击! ”“发挥摄影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记录真生活,传递正能量,爱护好自己……”

  宅家生活的摄影人关注周边,关注家人,关注内心,日记体的抗疫主题摄影更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许多互联网上流传的感人画面,尽管我们不知道作者是谁,但却以引人共鸣的力量,成为疫情防控最接地气的写照。

  (作者系中国摄协赴湖北抗击疫情摄影小分队队员、《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