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传承论坛发言摘登
  来源:中国艺术报

城市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传承论坛现场

 

刘华(中国民协副主席)

  乡村振兴需要激发内在动力,需要培养内生动力,壮大和提升凝聚力和创造力,而民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关乎历史记忆、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恢复和重建乡愁记忆,有助于人们对乡村资源的再认识和再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当今的学术研究直面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立足于扎实的、长期的田野作业和深入的思考,体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各地的民俗实践,比如小榄镇的菊花会、仓东村的实践等等,都很有建设性,给人以启发。

苑利(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对一个新世界的建设,需要有一个基于传统的基础,它不可能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而生的。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做“移风易俗” ,我想说的是,不是不能“移风易俗” ,因为历史上确实有不好的风俗流传了下来。但是在谈移风易俗之前,我们要认真地考虑一下我们所要“移”的风和俗到底是良风良俗,还是恶风恶俗,如果是恶风恶俗,我们一定要加以引导。但如果它是良风良俗呢,我们就不要去否定它。我一直讲,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根,就是我们民族的源头活水。所以我一直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一定要原汁原味,一定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给予一定的宽容,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可持续发展。

刘宗迪(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快,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老龄化方面的问题,如今,养老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话题,对此,中国的养老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习惯称年纪大的老年人为“寿星” ,生日时给老年人祝寿,过年时家里挂春联“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 ,可见中国的养老文化是深深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的。面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我建议,要重建重阳节民俗传统,就要把传统观星活动和敬老传统结合起来,兴办“寿星节” 。我认为,兴办“寿星节”可以生动而强烈地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承接并弘扬敬老的传统。

刘晓春
(广东省民协副主席、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说起乡村“深度游” ,在对其理解上,我们特别强调乡村“深度游”要自主、平等,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而且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比如,村庄要有自己的自主空间,外来游客可以看,但不能随便进入别人的私人空间;同时,对于那些具有本土特色的饮食方式,本地人和游客之间都要相互调试。总体来讲,美丽乡村应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应保留乡村风貌和乡土味道,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深度游”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顾军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教授、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

  民间信仰的核心功能在于教化:比如传统关于自然神崇拜的信仰,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教导我们必须要敬畏自然;再比如,对英雄神的崇拜弘扬了民族精神,对行业神的崇拜传承了民族优秀的生产技术和知识,对共同祖先神的崇拜可以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等等。总之,历史地看,民俗信仰是先人道德教化的一种智慧的形式。研究和挖掘民俗信仰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当下是一个迫切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