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美术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重要成果,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总体而言,广大美术家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创作,无论就个人或整体、基础水平和艺术水准,还是形式的丰富性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政府、社团、专业机构举办的大量不同类别、规模的艺术展览看,都取得了可喜业绩,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和好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的号召,化为美术家们在艺术实践中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精华的“本来” ,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优秀“外来”艺术成果的自觉行为。这个转化、吸收、创新为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美术的“未来”广阔发展前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路径。
相比较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现代、后现代主义种种艺术中日渐疏离人、疏离人的现实精神诉求(并非指全部)现象和有堕入形式主义、样式主义,甚至是某种概念操弄、观念游戏和理论的玄幻表述之嫌,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艺术,在这百年变局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更具人文价值、文化意义,更富生命力,这无疑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根本要义所在。
当然,在这个发展变化的繁荣格局中,我们的美术创作也需要理性地看待和面对发展中的问题。表面来看:具象写实样式的普泛化倾向,绘画技术的描摹精细化、炫技化倾向,单一风格的跟风重复化倾向,图解现实主义主题绘画倾向,以及新的概念化程式化倾向抬头等等,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深层来看:作者因综合学养欠缺连带作品精神性因素的弱化、主题绘画内涵的浅显化倾向以及因想象力、创新意识不足所导致的相当数量作品的同质化、类型化倾向等等,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从外部环境因素看:社会公众美育普及,审美认知仍多停留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看图识故事阶段,看不懂也缺乏主动认识接受各类创新探索艺术、外来艺术、非具象抽象艺术等的主观意愿。美术评论、媒体宣传缺乏适时引导,普及教育脱节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多样化创新艺术的发展、传播,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并努力加以改变的。
上述种种,既关涉艺术多样性的实践问题,也是文化生态链接关乎如何提升大众审美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此为延展,提出现实主义命题下的多样化艺术阐释的实践性问题:
我们确实善于画故事、演故事、善于设计情节并具有在细节上做功夫的优长,我们确实也关注了现实主义艺术精神要求关注人的命题,并且在技术层面上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但是我们在乐此不疲地描绘、演绎目力所及的现实世界状态、营造感人“故事” ,亦即“我们当下怎么样”的同时,却忽略了仰望星空和对我们自身内心细微的追问与探究,亦即“我们从何而来” ,缺少了对未来理想和人类命运的想象与关怀,亦即“我们将向何处去”这个古老的哲学、社会学、人文命题的关注以及浪漫、表现主义艺术手法的阐扬。谙熟已久的实用主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遮蔽了我们心灵的视野、眼力和想象能力、审美认知能力。因此当我们面对现代绘画《格尔尼卡》 、科幻电影《盗梦空间》等一批当代经典艺术作品时,会憣然醒悟我们原本可以,甚至也应该和能够做得更好、更主动。那就是现实主义命题中关于人和人所置身的现实情境与人类的理想是可以并应当通过多样化艺术阐释,做得更为丰富多彩。同样的情况不止于美术,在文学戏剧、影视等行业也都不同程度存在。但是令人欣喜的是,笔者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壁画和实验艺术展区看到了可喜的端倪。
让我们来重温那件大家熟悉的作品。
1937年4月,纳粹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三小时的轰炸,导致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死伤平民无数。法西斯的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谴责,为了表达抗议和哀悼,曾经的共产党员毕加索义愤填膺,创作了《格尔尼卡》 ——一件现实主义主题性作品。
欧洲同行惊异于作者对传统绘画样式的颠覆和突破既有艺术规律的大胆勇气。他们将之解读为“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兽性、灾难、痛苦” 。作品中一位妇女从火中的屋上掉下;另一妇女冲向画面中心;左边一位母亲和一个死孩;地上一位战士尸体,一手握剑,剑侧是一朵正在生长的鲜花;一匹老马为长矛刺杀;举首顾盼的牛、牛和马首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从窗口斜伸进手臂,手中掌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血腥场面。全幅作品由黑白灰三色构成,描绘轰炸后的惨状。
评论家则认为作品反映了画家对传统古典绘画因素的吸收,如怀抱死婴的母亲,似乎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手持油灯的女人,令人联想自由女神的造型;高举双手仰天惊呼者,似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身姿相似;张臂倒地的士兵,似与意大利早期某些战争场面中的形象有关联等等。他们称赞《格尔尼卡》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令荒诞杂乱统一而有序的象征性艺术语言独树一帜,等等。
本文无意为这件已在世界艺术史中成为教科书级的经典作品张目,更无意以之比对我们成果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传统,但却想呼应科技界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希望百年变局时代的现代中国能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思想和成果。须知想象力和勇气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创新智力和动能表征。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艺术创作,是观念与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会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语言的集成,是想象与创意的链接。现实主义命题下的多样化艺术阐释既需要从理念上,也需要从实践层面切入,分别在体裁、题材、形式、方法(包括材料)上发力,在创作观念、内容、风格、语言上规避既有,才有可能为创造多样性找准起点。
观念,在创作中具有先导性,耽于循规蹈矩、惯性思维、沉湎于自我风格塑造的驾轻就熟,就无缘突破既有创新独造。内容,是作品多样性的基本要素,善不善于总结经验,能不能认清变化中的规律,吸取前沿成果适时调整理念,用活各种资源,拓展表现内容,凝缩古今中外精华,调度一切艺术元素、文化符号、创意图形,运用多种语汇,连接个人的、民族的与世界艺术潮流,是能否成就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新创的核心要旨。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说:“艺术总在创新,任何不是创造、发明、发现的作品都没有多少价值。 ”陈寅恪更是坚持“四不讲”原则,即前人、近人、外国人、我自己讲过的都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多样性艺术的勃发与繁盛,依凭对原创潜力的充分发掘发挥;多样性要求艺术家有独辟蹊径、开风气之先、突破常规窠臼的胆识,善于激活和放大独特资源禀赋,以及不断推出新的创意构思的理想追求和不懈热情。
作为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寄望的是质量不断提升的文艺繁荣,是一个文艺思想和想象力充分活跃,创新动力、原创之力喷涌的;一个主旋律和多样性艺术竞相媲美、美美与共的;一个百花竞放争艳、美育普及和审美水准呈螺旋型提升又相互作用的;一个中国美术史家参与记录、书写、评价世界艺术历史的大繁荣愿景。
我们需要建构开放包容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研究打造中国特色的理论工具、方法论和价值评价机制,向世界贡献中华文明的文艺理论架构、学术观念、学派思想,无有理论的突进,实践将陷于茫然。我们还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关爱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重视人才和成果评价机制的多样性原则;鼓励奖励褒扬多样性创新的氛围;倡导尊重呵护礼敬多样化创新创造,以及学会虚心学习、认识理解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创新成果的风尚,而不是沾沾自喜、盲目自信自满。以此助推美术创新,助推全体国人综合文明素质在小康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当今时代,各种艺术门类互渗互融,齐头并进;各种样式交叉融合,科技与文艺如影随形;科技、观念、材料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给艺术的表现形式、发展样态、生产方式、传播和消费理念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从现代声光电技术引入舞台艺术,从数码电影技术、互联网、新媒体等高新科技推动的文艺创新呈爆发式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力,到传播方式的大数据、全媒体、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数字化、虚拟数字空间等,其未来的发展远未定型,未知大于已知。谁能回答,当年曾豪言的与人类共生不死、不下课的架上绘画在可知的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是面对已然接踵而至、层出不穷的多样化创新观念、手段形式途径的挑战,一切都将归结并服务于一个根本:那就是作品,不断创新的作品,多样丰富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