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跑到时代前头当旗手
栏目: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勇敢地跑到时代前头当旗手

——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

到前线去(黑白木刻) 胡一川 1932年

  《到前线去》《开镣》《前夜》……当一组洋溢着革命热血的作品相聚展厅时,人们对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左翼美术青年精神风貌的记忆再度唤起。这些作品由美术家、美术教育家胡一川所作,它们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11月18日至12月23日,由中央美院、广州美院主办,中央美院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承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支持的“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作为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项目,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纪念胡一川诞辰110周年活动之一,通过“胡一川这个同志——大家所了解的胡一川”“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的木刻与文献”“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的油画与文献”“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的美育与文献”“爱与生死的咏叹——胡一川的苦难与幸福” 5个板块,以口述史、美术作品、美育文献、人生抉择等方面切入,展出了胡一川各时期约500余件重要代表作品和珍贵文献,以聚焦这位艺术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

  作为我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史上重要的开拓者,胡一川以饱满的革命激情呼号呐喊,用手中的刻刀关切民生。《前夜(组织游击小组开展广泛的游击队)》《失业工人》《魔鬼手下壮丁》《军民合作》《牛犋变工队》等木刻都是此类作品。“胡一川老师创作《到前线去》时,只有20出头,画中那个呼喊着‘到前线去’的青年人,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画的就是他自己。从他早期的木刻《到前线去》到中期的油画《开镣》,再到晚年的风景作品都震动着我,老师是一个多么敞亮、干净、个性鲜明的人,这样的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出来。 ”中央美院老教授、胡一川的学生杜键说。而“勇敢地跑到时代的前头当旗手”既是胡一川的人生追求,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写照。胡一川是客家子弟,乡土生活赋予出生在福建闽西的他以朴实的农民本色,“苏区”的环境培育了他红色的理想。在艺术上,胡一川将饱满的激情、鲜明的爱憎、强烈的人道情怀,再通过粗犷、浑厚的笔力,创作出大量富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20世纪30年代,胡一川在杭州国立艺专即发起组织“一八艺社” ,在杭州、在上海、福建积极投身鲁迅先生指导的左翼美术运动;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民族抗日救亡的前线,领导“鲁艺”木刻工作团,在炮火连天、冲锋肉搏的血阵里举起刀笔,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文艺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在北京、武汉、广州全力以赴,在新中国美育建设的前线辛勤办学、投身创作。“胡一川的一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党的文艺事业需要的时候,在人民需要用艺术唤起战胜外来侵略、欢呼新中国成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等等方面需求的时候,总是走在前沿,也站在他人生的前线。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说。

  《开镣》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现实主义革命历史题材自主创作的油画。据胡一川晚年回忆创作时的情景时说:“《开镣》表现全国人民解放的心情。选这个题材,因我有亲身体会,1933年我曾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3年。同时,我也访问了许多从牢房中出来的同志,才画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胡一川在向华北进军途中,也亲耳听闻了囚犯们被解放的情况:“店员告诉我,当八路军进城不久,监狱就被解放了,犯人也放出来,有些犯人在肩上还挂着脚镣,讲八路军怎样解放人民的痛苦。”1950年,胡一川创作《开镣》 。画中的解放军战士打开牢房门,解放被捕革命同志,下蹲的解放军高举持着铁锤的右手,准备砸开束缚革命同志的脚镣;一名解放军搀扶着他;还有一名紧握住这位同志的双手,他们相视而笑。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紧接着,被解放的革命同志与解放军紧紧相拥,大家欢呼“解放了,解放了! ”正如范迪安所评价:“从参加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到奔赴延安,从投身抗日美术创作到迎接新中国诞生,从参与创建中央美院到受命南下领导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先生总是向往光明的召唤、满怀战士的斗志、服从组织的安排,一次次走向人生的前线,勇敢前进。”

  展出的《挖地道》《石门》《南澳岛》《运石》《湛江堵海》等人物或风景油画,都襟怀坦荡,在单纯、浑穆、粗壮中透出文质相映的魄力。尤其是当简洁的构图、酣畅的笔意、鲜明的主题和丰富而高度概括的色彩语言融合一体时,浸渍着沉雄博大的非凡气度;而在他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真金不怕火炼》《实事求是》等书法作品中,一种铮铮不倒的强力总在其中。无论是主题创作,还是风景写生,这种力量始终贯穿着,全部来自于画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始终站在人生的前线,勇于担当、能够担当,这就是胡一川和他崇高的人生境界。他把这种精神融合创作,其中的质朴和真诚、厚重和顽强的抗争精神等感性的显现和人格魅力贯穿,使得胡一川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