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永远在路上

——张小夫谈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天津公演

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天津首演,图为演出《风马旗》

  张小夫曾经说,过去的他就是块“大海绵” ;现在的他,依然是块“大海绵” 。“大海绵”隐喻着吸纳、积累、过滤和厚积薄发。

  近日,他耗费20余年心血、深耕细作的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在天津音乐厅公演。直到演出前一个小时,张小夫依然在忙碌地调试着现场效果。

  《梵天净土》西藏三部曲是张小夫多次到西藏采风后积淀、创作的作品,他希望通过这三部不同样貌的多媒体交响作品表达自己心目中的西藏,探索构建“中国元素”的电子音乐与人声、器乐乃至交响乐队的组合,在声音空间和视觉空间的拓展上进行一系列具有革命性的探索。

  “这次演出,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演出难度最大的一次交响音乐会。 ”张小夫说,因为要将人声、交响乐队、视觉影像和电子音乐等不同领域的表现元素融合在一起,而且要保证演出不出事故,同步问题非常复杂。尽管演出前的磨合过程非常紧张,但演出的成功让张小夫颇感欣慰:“演出一结束,就有观众围过来,跟我交流想法。他们都是非常普通的观众,却对这场多媒体交响乐演出表现出无比欣喜。很多观众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演出形式,非常震撼。 ”

  的确,这场在天津音乐厅的演出,让专业或者非专业的观众都有着一些共同的感受。比如,如同身在“声音仙境” ,沉浸式、全景声的完美音响让哪怕轻击的打击乐都清晰悦耳;在场的观众在观演过程中非常安静,有观众表示就好像只有自己在听音乐会一样,完全没有其他杂音的干扰。

  然而,这样的音响并不只是因为天津音乐厅独特的空间优势和声响设计优势。张小夫笑着揭秘道,这源于他第一次使用了三层多维音场设计,如此,人声、交响乐和电子音乐的融合更加集中、有层次感和穿透力。“在整场演出中,我在总控制台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控24个独立声道构成的多点声音投射系统,不能有丝毫不妥或者闪失。我还需要提前知道在音乐厅的前排、后排、左边、右边和中间位置的观众都有怎样的听觉感受。这都是排演期间的难点。 ”张小夫说。

  张小夫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包括《诺日朗》 《风马旗》 《雅鲁藏布》三首作品。这三首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最长的有20多年, 《诺日朗》曾首演于1996年, 《雅鲁藏布》曾首演于2001年, 《风马旗》则首演于2017年。这些作品都是常演常新,一直都在修改中。

  “诺日朗”是藏族传说中的男神。张小夫通过提炼“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最具藏族特征的生活表象和精神理念,将生活表象的小“圆” ,如转经轮、捻佛珠、转山、转湖等与宇宙万物转世轮回的大“圆”联通契合,将“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概念转化、提炼为作品当中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电子音乐表达语汇,即循环式的音响动机,并在此基础上与整体音乐结构的螺旋式发展联通契合,形成统一、完整的音乐逻辑;与电子音乐相配合的是颇具原始和象征意义的铜质、皮质、木质、石质混编打击乐器组合,以及多种现代演奏技法的开发与运用,通过二者的交互与交响,产生强烈的艺术合力。

  张小夫介绍,比如《诺日朗》的不同版本里,有一个打击乐版本的,有三个打击乐版本的,有的则是纯粹电子音乐版。“这次演出音乐上的改动并不大,重点的改动是在视频部分,因为原来的视频是在2004年做的,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那时候觉得有影像配合就很好了,是自己拍的素材。但从现在的视频专业制作角度看,还是有很多需要修改提升的地方。在打击乐的组合上,我也进行了一些变化,增强了不同乐章中打击乐乐器配置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

  《风马旗》演出时长26分钟,由人声、器乐、电子音乐三大类声音构建出多样化、多层次的音响色彩组合与空间对话组合,象征着五色风马旗在风中的动静与变幻。作品用一个二度音程的动机构建整部交响乐的音乐主题,包括三个乐章——“风语”“经变”和“灵境” ,让观众倾听在通往“天界”旅程中的生命与自然的对话。人声部分由于上一次演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因故不能出演,而邀请了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龚爽。“龚爽的演唱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上表现出色,音区也很宽。 ”张小夫依据龚爽的嗓音特点,对作品进行了一些修改,如在人声的抒情段落里增加乐队的演奏,尤其是在演唱的高潮部分,加入一个乐队的华彩片段。如此,作品整体的递进感觉就更好了。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滚动资助项目,在演出次日举行的多媒体交响乐套曲《梵天净土》 “二改”专家修改会上, 《风马旗》中人声与交响乐的配合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有专家建议精简舞台上的交响乐队的编制,恢复成常规的室内乐编制。对此,张小夫表示,用介于室内乐和交响乐之间的乐队编制配合人声,是希望增加音乐的厚度和弹性。在音乐需要“薄”的地方,有乐器独奏和重奏配合。与以往比,这次的《风马旗》在音乐的完整性和结构性上都表现得更好,体现了声乐协奏曲的特点。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卞祖善特别谈及“人声”部分的演唱难度,建议考虑人声生理因素缩短“人声”部分的时长。张小夫也表示, 《风马旗》中的人声难度很大,他是用交响乐展开的方式来写作人声部分,希望在声乐艺术上达到音乐艺术追求的一个新的高度,让《风马旗》的人声具有更大的音乐表现空间和幅度。这对于歌唱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也是乐于接受的一个挑战。

  《雅鲁藏布》这部作品时长40多分钟,雅鲁藏布江作为藏文化里的母亲河,是作品整体构建的第一条主线;雅鲁藏布江两岸滋养的人民和传统文化是作品表达的第二条主线;而交响乐的交响化思维和结构思维则是作品构成的第三条主线。作品首次尝试将原生态民歌、说唱、诵经、器乐等与交响音乐的主题动机紧密结合、逐次展开。一方面,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生态的声音信息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将藏族“原生态声音”通过电子音乐技术的解构与重构和大型交响乐队有机的交响、交互,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感、空灵感,表现出藏文化那种不可复制的感染力。

  为了适应天津音乐厅的表现空间,张小夫在《雅鲁藏布》的配器上做了一点调整,压缩了一个打击乐,增加了钢琴。这部作品的视频风格非常写实,而且闪回了藏族老人和孩子们的肖像。张小夫说,希望这部作品能够更接地气,具象的视频素材能够帮助观众更加直观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并且产生情感共鸣。“当一张张生动的藏族肖像出现的时候,观众会真正感觉到心头一热,这样的画面是有冲击力的。尤其是当肖像和雪山江水背景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我自己都会被感动。 ”

  据张小夫透露, 《梵天净土》还将在北京演出。对他来说,作品的修改永远在路上,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将更好的作品呈现给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