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时代颂歌
——读何建明近期长篇报告文学
栏目:品味
作者:张陵  来源:中国艺术报

  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作品,每一部都能敏感地捕捉到时代跳动的脉搏,都能站到时代精神的制高点上,以一个作家思考的勇气和独到的思想,深层次地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提炼出深刻的思想主题,传递并报告中国人民不断开创自己美好生活的时代信息。他的每一部作品,思想分量都很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近期几部反映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 《浦东史诗》 《革命者》 《第一时间》 《上海表情》 。前两部作品,是他主动深入生活的成果。后两部作品,则是全国抗疫期间,他意外“宅”在上海,自觉深入上海抗疫斗争第一线的收获。在何建明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还很少连续用几部长篇创作来实现对一座城市的聚焦和书写。而这次,他用更多的时间在上海这片热土上伫足停留、沉思感悟,要在上海的历史现实生活中挖出一口报告文学的思想深井。读这4部作品,我们可以说,他做到了。

  《浦东史诗》紧紧抓住国家浦东大开发战略这个主题,展开了一幅上海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现实画卷,从而生动讲述了上海的中国故事,展现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风貌,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如果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窗口的话,那么,比深圳晚10年的上海浦东大开发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21世纪全面推进、面向全世界、开创“中国时代”的伟大实践。上海人民用短短的30年的艰难奋斗,把上海建设成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超大国际城市相媲美的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令世界嘱目的“中国奇迹” 。 《浦东史诗》重点突出了浦东建设的决策者们、建设者们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以超常的智慧和创造力,建设一座能够创造财富、吸引财富、积累财富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历史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上海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不懈奋斗的精神,也就是由上海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丰富深刻的“上海精神” 。可以说,《浦东史诗》是第一次用文学的方式全面深刻反映浦东建设40年历史的作品,是一部和上海相称的报告文学作品。

  《革命者》则把时代背景推到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描写一群进步的知识分子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过程,描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初心”形成的复杂过程。那个时候的上海,虽然已经是中国最早与世界接轨的大城市,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非常浓重。国际资本和冒险家将其当做自己的乐园,人民却灾难深重、贫困不堪。就是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中,诞生了中国最初的进步思想、先进的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作品重点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这颗“初心”所进行的殊死斗争,以及这颗“初心”所经历的严酷考验。在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许多革命者被捕牺牲了,与此同时,许多人脱党了、叛变了、退缩了。作品没有回避,而是真实地描写上海地下党曾经的失败。作品更真实描写了那些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不惧白色恐怖,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擦干身上的血迹,重新站起来,集合在党的旗帜下,坚持地下斗争,直到这座城市回到人民手中的那一天。上海的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和牺牲践行了我们党的初心。在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望这段历史,加深了我们对“初心”的深刻认识、理解和守望,意义重大。 《革命者》其实有一个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那就是在今天,仍然有不少人醉心于上海旧时代的洋场文化,把它当作上海文化的标志来宣扬。 《革命者》想告诉人们,真正的上海文化应该是工人阶级的文化、革命者的文化、改革开放的先进文化。这才是上海文化的地标。

  《第一时间》 《上海表情》是抗疫题材,充分发挥了报告文学轻骑兵的优势和作用,快捷准确地报告了来自抗疫第一线的消息。一座2400万人口的城市多数人不得不“宅”在家里保安全的时候,却有一部分人战斗在抗疫最危险的地方,阻击着我们一时还无法控制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是医院的医生护士,是传染病防疫的专家,是公安干警,是海关人员,是街道干部,是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他们严防死守,组成了上海一道攻不破的防护墙,保卫着上海没有沦陷。 《第一时间》抓住“第一时间”这个概念,把视角定位在上海抗疫斗争的几个主要战场,如医院、机场、车站、国际社区等一些关键地方,真实描写了抗疫线上的日日夜夜,报告了他们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写出了他们英勇的精神。 《上海表情》则从更开阔的现实和历史时空里,把上海的抗疫斗争与中国与世界的抗疫斗争联系起来,深层挖掘中国抗疫斗争的价值意义,诠释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题。作家常常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里,以散文意境的表达,放歌抒怀,赞美黄浦江,赞美上海人民,赞美上海。 《第一时间》采取了短平快的语言方式, 《上海表情》则突出抒情哲理,二者共同推出了上海的形象。

  如果说《浦东史诗》写的是充满创造、创新活力的上海, 《革命者》写的是悲壮英雄的上海,那么, 《第一时间》 《上海表情》则是写了一个众志成城、人民至上的上海。这是上海精神的根基。无论我们怎样表现上海形象,怎样表达上海精神,人民永远都是上海的灵魂。这是上海精神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可以说,何建明的这几部报告文学作品,正是抓住了“人民”这个主题魂魄,梳理了上海民生发展的基本关系,才真正托出了“上海精神” 。

  早在几年前创作《那山,那水》的时候,何建明就写到浙江的绿水青山与下游的黄浦江的关系。从那时起,作家心中就有了一个“上海” 。经过《浦东史诗》《革命者》 《第一时间》 《上海表情》的写作,形成了相互关联的思想,反映出作家对上海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进步深化。作家认为,“上海”是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上海是一个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上海每一天都在变化,都在创新,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永不停歇。

  上海充满活力,上海人民充满创造力,作家心中的上海颂歌也一定会继续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