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痴爱 半生江湖
——甘肃省徽县马山皮影戏传承人卢金良的戏剧人生
徽县马山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卢金良近照
光与影的艺术,以电影形式出现在中国是100年前的事,而皮影的诞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里,皮影戏曾经一度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戏剧,始于西汉,兴于唐代,盛于清代,于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在表演皮影戏时,艺人们躲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说唱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山脉南麓的徽成盆地,毗邻陕西和四川,境内青泥古道是古代秦陇入蜀必经之地。清末明初,陕西艺人和四川艺人把这些民间艺术带入当地,在一代代艺人的传唱下,皮影戏又融入了一些本土元素,深受民间大众喜爱。
陇南徽县马山皮影戏,在当地流传已有百年历史,演出内容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神话寓言等等。皮影戏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热闹非凡,文场戏的音乐与唱腔音韵缭绕、优美动听,而且掺杂了徽县方言的对白,古朴雅拙,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徽县马山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卢金良,今年42岁。20多年间,卢师傅领着戏班子跋山涉水、约台口、赶庙会,白天唱木偶,夜间演皮影,在当地很有名气。
初夏的一天,我几经打听,寻访到卢师傅家里。这是一个小村庄,五月的山村阡陌,处处跳跃着生命的律动,走过一段土路,拐进一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地上摆放的各种木偶,卢师傅正在低头给一个木偶画脸。院子没有围栏,一排整齐的杨树把麦田与院子分割开来,正面有三间瓦房,侧面斜倚着一间厨房。房间不多,但有一间专门摆放着戏箱和道具。卢师傅一边干活,一边和我们聊他的木偶和皮影,习习微风不断吹拂,像耳语,也像抚慰,一个戏迷20多年的风雨故事,在这个夏日的午后向我们娓娓道来。
受祖父的影响,卢师傅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唱戏,盼望着有朝一日,家里能同意他去县剧团学戏。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愿望终究无法实现。对戏剧的痴爱,常常让他陷入一种神思和向往,正在吃饭的时候,只要听到外面有锣鼓点的声音,撂下饭碗就往出跑,不管是县剧团来唱大戏,还是村子里演木偶、皮影,他都会从头看到尾。每次趴在戏台口看戏,戏散了,观众都走了,小小的人儿好奇地瞅着演员们卸妆、收拾道具,直到一个个角色换上自己的衣服匆忙离去,他才依依不舍回到自己家里。
卢师傅喜欢古代戏曲中的人物故事,更喜欢木偶戏和皮影戏。在学校,他经常拿毛笔给自己和同学画脸,学着扮演戏剧中的各种角色。去山里放牛,他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了,用棍子挑起来,学着艺人的样子耍木偶。我问他,木偶和皮影,更喜欢哪个?他说,两种都喜欢,虽然都是靠两只手配合完成,但皮影戏的操作难度更大。躲在“亮子”后面耍皮影的人,要用一只手握住皮影的主杆,另一只手握皮影的两根手杆,将皮影人贴近“亮子” ,借助灯光把影子投射到“亮子”上。一阵鼓点乐声,方寸之间,人物登场,幕后人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唱词演唱故事。卢师傅说,刚开始学的时候,他连挑起皮影都成问题,更别说表演了。最难掌握的就是把影人拿起撑稳。影人行走没有迈腿的动作,要靠手指扭动操纵杆,使影人的两只手臂前后摆动,同步将整个影人平稳前移,无论影人行走还是站立,都得保持双脚始终在影幕的地平线上。影人转身时,三根操纵杆同步启动,将影人左右翻转180度,必须做到专心投入,不能有丝毫偏差。
皮影戏
上了小学三年级,卢师傅想唱戏的念头就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偷偷辍学,跟着戏班子“跑江湖” ,缠着老艺人学戏。在戏班子里,他干过所有能干的活儿,打杂、跑腿、受气、看人眼色,他一声不吭,为的就是学戏。木偶和皮影戏属于乡间小戏,不像京剧和秦腔有固定的剧本,先辈们留下的戏文,只能靠老艺人口传心授,自己再去琢磨、理解。别人在台上唱,卢师傅就在心里记,有些记不住或不理解的,再去找老艺人请教。也许,正是对唱戏的这种痴迷,上天不但赐予他一副好嗓子,还让他轻而易举记下不少戏文。在他心里,装着40多本戏文。那些木头和兽皮做的各类人物角色,经过他的说唱演绎,有了鲜活的血肉和灵魂。
17岁那年,卢师傅组建了自己的戏班子,一个少年的梦想,随着对木偶戏和皮影戏的痴情投入,越来越接近现实了。他从周边村镇请来几位老艺人,磕头拜师,提高技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台演戏。忙时,大家各自分工,承担角色,尽心尽力唱戏;一有时间,就守在几位老人身边,听他们讲戏,和他们切磋技艺。他尽心尽力照顾老人们的生活,冬天不让他们受冻,夏天不让他们受热,有了好吃的,总是留给老人们。后来,几位老人相继去世,临终时,有人依依不舍,念着卢师傅的名字,夸赞他尊师重道,学艺用心。
后来,村子里不少年轻人去大城市谋生,外界的娱乐方式也被带到村子里,逢年过节,人们宁肯守着电视、玩游戏,也没有人愿意花钱请戏班子唱戏,只有在每年春节庙会之际,有了还愿或许愿的道场,主家请不起像秦腔一样的大戏,就请他去唱两场。即使这样,卢师傅依然坚守一颗初心,一边种庄稼,一边去周边村镇联系台口,去临近的县市向同行取经。出去打工的年轻人挣了钱,回家时穿着时髦的衣服,抽着高档的香烟,讲的是外面世界稀奇的事情。卢师傅并不羡慕他们,除了种庄稼,他就扛着戏箱赶庙会、唱台口。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心里踏实。不管刮风下雨,无论头疼脑热,应承了的台口,必须要唱圆满,唱得皆大欢喜。新婚没几天,他就带着媳妇去唱戏了,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媳妇很快能独当一面。女儿生下才两三个月,他们就把她抱到戏班子里,白天黑夜,父母在前台唱戏,女儿睡在后台的戏箱上。
每到过年,人人都想休息几日,但卢师傅一家人是最忙的,趁着年节,他和媳妇各带一班子人,走村串乡,各奔东西去唱戏。乡间小路,丈量不出一家人早出晚归的脚印;朴素的生活,凝结着他们辛勤付出的汗水。卢师傅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几十年间,一份执着与坚守,成就了小时候的梦想,也因为如此,他的一生,都要为这样的选择去辛苦、去奔波。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和媳妇借债拉账,在县城中学附近买了一套不大的房子。如今,儿子读初三,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一家人虽然住在城里,但马山的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不能荒废了。他每天起早贪黑,除了唱戏,还去打理地里的庄稼。学校放了假,孩子们就到戏班子去帮忙,兄妹俩从小受父母影响,又对木偶和皮影十分喜爱,小小年纪,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不但缓解了父母的用人之需,也让他们从小掌握了先辈们留下的技艺。
2011年,卢师傅的皮影戏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戏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他感到欣慰,也让他在清苦的追求与坚守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这些近乎失传的民间传统文化,在卢师傅这些“江湖艺人”的痴心呵护下,得到传承和延续,在现代传媒艺术风靡的时代,为古老的传统艺术争得一席之地,满足了民间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
戏台上,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戏台下,卢师傅对木偶戏和皮影戏的痴迷,是他自己都无法讲清楚的半生江湖。他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这些传统艺术,有更多的人请他去唱戏,有更多的人将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