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其名称始见于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汉代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故重九亦叫“重阳” 。此外,重阳节又有老人节、菊花节、登高节、茱萸节、九月九等别称。重阳节滥觞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鼎盛于唐宋,绵延至今,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阳之“阳” 。“阳” ,《说文解字》解释为“高、明也” ,和“阴”一道构成了宇宙万物,故《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下》云:“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孔颖达疏云:“刚柔即阴阳也。 ”之后,阴阳常用来比附男女,“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阳,指阳刚之气,也就是一种雄气、强悍之气,男子汉大丈夫之气。 《南齐书·文学传·卞彬》 :“父延之有刚气,为上虞令” ,指的就是一种刚强的气质和意志。一个国家要有正气,一个民族要有志气,都离不开这种阳气,这种阳气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在当今时代,我们的社会很需要发扬这种阳气,这是重阳节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及当代传承。
重九之“九” 。“九” ,是从一到九阳数(奇数)的最高位,而“五”居正中,所以古代帝王常以九五之尊自居,象征着权威和高贵。遗憾的是九五之尊长期以来为帝王独占,其实九九归一才为尊,归根结底就是返璞归真。早期原始部落及家国文化的核心是尊尊亲亲。尊老爱幼,孝善之道,在中华民族传承了上千年。周朝的礼乐文化保证了周王朝八百年的漫长历史,汉代以四皓保太子提出的仁孝文化,延续了汉室四百多年的统治。在两汉所有帝王中,除了汉高祖和光武帝外,其他皇帝庙号皆有“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是中华民族道德的最低标准,立足于孝道教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优良的生活秩序。孝道对于维护家庭、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倡孝就是恢复尊亲,发扬尊老爱幼,推动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发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和平世界建设,以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具有积极价值。
(傅功振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