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工告成》:中国故事的新符号表达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div class="TRS_Editor">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6/202010/W020201023289613193720.jpg" style="border-width: 0px;" alt="" OLDSRC="W020201023289613193720.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纪录片《大工告成》剧照 </font></p>
<p> 时值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一周年,纪录片《大工告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推出,并在央视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纪录频道三台联播。该片以通航“百日倒计时”为叙事推动力,深入呈现了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建筑竣工到正式投运的过程,以国际化视野和表达方式、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深挚的人文关怀诠释了当代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也记载了整个人类工程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p>
<p><strong> >>突破题材桎梏,打造“当代中国新符号” </strong></p>
<p>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良的传统,这一方面为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丰沛的选题源泉,另一方面却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滞留住我们开辟更多纪录片题材的步伐。由于中西方文化系统性的差异,很难希冀西方观众从单个纪录片文本客观透彻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甚至会对部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产生曲解和误读。实际上,相较于中国的厚重历史文化,他们更偏向超越意识形态和低文化接受门槛的自然和科技题材,也更关注中国当下的发展,以及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p>
<p> 讲好中国故事有对内和对外两个纬度,在近年来内宣、外宣逐渐呈现出融合互动的态势下,许多题材成为内外宣共同关注的范畴。中国当下的科技发展和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国产纪录片开始将镜头聚焦当代中国诸多影响世界的重大工程项目,展现中国在高精尖技术和工程建设领域的最新突破和进展,以及世界性贡献。从2012年的《超级工程》到2015年的《中国建设者》 ,从2017年的《港珠澳大桥》到正在播出的《大工告成》 ,科技工程类纪录片已经成为记录科学精神、反映发展变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尽管拍摄难度大、拍摄周期长、制作投入大、专业门槛高,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调研,后期配合大量视觉特效,但其在对内增强自信心和认同感,对外突破文化差异、打造具象化的国际传播符号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单体航站楼,工期却仅有54个月,参建人数多达数十万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无疑是中国智造的典型个案,亦是当代中国建设成就的缩影。与此同时,作为辐射全球的航空枢纽,它是一道向世界开放的新国门,亦是汇聚世界目光的人类工程奇迹。因此,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来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无疑是个兼具代表性、即时性、知名度、认可度的中国符号。纪录片《大工告成》恰恰是瞄准了这个符号,让国内外观众窥斑见豹,客观真切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p>
<p><strong> >>转变范式,创新话语探索国际表达 </strong></p>
<p> 题材选择是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但想要与世界实现无障碍对话,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调整固有的创作思路,对中国符号进行跨文化编码,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大工告成》作为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纪录片,并没有延续传统的宏大叙事和单纯成就展现,而是选择弱化“宣教”语态,回归纪实本性,在类型定位、素材形式、叙事结构、叙事方法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的创新和突破。</p>
<p> 首先, 《大工告成》在类型上披上了科教纪录片的外衣,同时也具备此类纪录片的“科教”内核,这种“内外兼修”的技巧让它一定意义上弱化了意识形态性,减少了传播障碍。科教纪录片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表达,还需要形象清晰的说明解读。 《大工告成》以纪实拍摄为基础,配合大量的动画模拟、实验演示以及历史影像资料等多种素材形式,帮助观众直观地了解机场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管理中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在第一集中,通过水泡实验的演示,展现膜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所有方向都均等受力的特性,揭示出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先进前沿的设计原理,也起到了科普效果。</p>
<p> 其次是叙事结构的悬念化。思想性强、节奏缓慢、观赏性弱是国产纪录片的普遍风格,相较而言,西方纪录片则更追求快节奏、强信息、戏剧化的故事表达。 《大工告成》采用了悬念引领式的叙事结构,每集片子由单个或多个悬念来引导结构,通过悬念设置和悬念解答来完成一个板块的讲述。在片中,悬念设置的基点是基于一种信息差,而悬念解决的过程也是影片与观众信息差距弥合的过程。同时,悬念也制造了故事性,从而刺激和延续观众的观看欲望。以该片第三集机场的最后一次综合演练为例,智能安检系统突发故障,然而登机时间马上就要截止。旅客能否赶上飞机呢?悬念的设置唤起了观众紧张专注的情绪。紧急状态下,工作人员将安检设备切换至应急模式,旅客顺利登机,悬念解决。观众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机场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事的悬念化、悬念的延宕化,激发了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理及收视兴趣。</p>
<p> 第三是叙事方式上追求多焦点和逻辑性的统一。一方面,在叙事线索上,国产纪录片重视时空的连续性和故事的完整性,而国外纪录片常常采用更为灵活的多线平行叙事,多层次多角度地还原事件。 《大工告成》巧妙地将二者结合,以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倒计时100天为主线索,再以核心事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围绕不同的职能部门展开多线多焦点叙事,层次丰富的同时保证了结构的紧凑和完整。另一方面,在说服逻辑上, 《大工告成》由感性转向理性,由灌输转向引导,避免了主题先行和有意拔高,在解说词中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让观众自主地进行判断和思考,使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p>
<p><strong> >>立足“人本”建构多元认同,传递共同价值 </strong></p>
<p> 如果将题材比作血肉,叙事比作骨骼,价值则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阿兰·罗森萨尔在《纪录片的良知》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纪录片的作用是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的了解。 ”纪录片本质是对人的关注,唯有观照全人类的境遇,立足于人的价值,才能跨越种族、文化和信仰的藩篱,实现与世界的对话。 《大工告成》表面上看是在记录和展现一个作为“物”的工程,却在细节当中蕴藏着“人”的内核,一切以人为本,一切源于人的力量,一切服务于人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故事要传递给世界的价值。</p>
<p> 设计巨型玻璃穹顶为航站楼内部提供充足的自然光源,使用大型蓄冰池配合制冷机组为机场降温以节约电能,学习新加坡机场用鞭声驱鸟从而保证鸟类与飞机的和谐共处……将生态保护时刻置于经济发展之前,是《大工告成》向世界传达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为听不懂英文发音的旅客提供字母牌指引,精准规划空调系统使整个机场常年保持在体感最舒适的25℃,夜间单独调弱候机厅灯光以保障晚班飞机的旅客休息……将科技创新建立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之上,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是《大工告成》亦是中国智造的核心理念。</p>
<p> 驱鸟队、消防队、医疗队、航食团队、保洁团队、牵引车司机、机场大使、塔台管制员、飞机加油员……在纪录片《大工告成》中,不论年龄、不论级别、不论工种,奋斗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六十八个业务系统、上千个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们分享着自己与新机场建设的故事,助推着全片的发展。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切气势恢宏的工程都源于人类劳动者的智慧与汗水,每个个体都值得被记录和赞美。《大工告成》向世人展现的不仅是一座伟大的建筑,更是建筑背后更加伟大的人类力量。</p>
<p> 《大工告成》在影像上建构和传播了一个“中国故事的新符号”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中国国际传播的舆论环境面临更大不确定性,讲好中国故事的压力和风险也在增大,因此更需要足够的智慧。纪录片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以民族自信为基础,从题材、故事、价值三个维度建立认同感和吸引力。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如何精准切入,以小见大,淡化“宣教” ,实现在对一个正在行进变化的中国深刻观照的同时,完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迫切需求,《大工告成》从题材、故事、价值三个方面提供了有益启示。</p>
<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韩飞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师、博士后;杨博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研究生)</font></p>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