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文奥运画卷增添有意蕴的一笔
——“齐白石·中国画”展览印象
展厅正中复原了中堂客厅的摆设,书房中陈设着文房四宝,在明清家具所营造的古雅氛围中,中国画的笔墨意蕴与水墨动画相映成趣——不仅展示出中国绘画的精神,而且纳入与中国画相关的文化因素,还原中国画存在的文化空间,这是7月25日至9月22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齐白石·中国画——北京画院院藏精品展”所要呈现的主题。
作为奥运会期间北京市重点对外参观文化活动项目之一,本次展览共展出北京画院典藏精品近200件,包括齐白石的人物、山水、花鸟代表性作品100余件,画稿20件,石印16枚,行楷书写诗稿4卷,以及吴昌硕、陈师曾、陈半丁、叶恭绰、李可染、潘天寿、李苦禅、黄胄、蒋兆和等28位大家的60余件精品。
本次展览分为“本真无变”、“世纪丹青”、“心画大象”3部分,重点推出的齐白石人物、山水、花鸟代表性作品包括鸡冠花、牵牛花、鱼、虾、蟹等经典题材,全面展示了齐白石艺术在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过程。其中《借山图》是齐白石1902年到1909年“五出五归”所创作的一批山水图稿,1910年他把这些画稿重画编成《借山图卷》,原有52幅,现仅存22幅。《借山图》充分体现了白石山水平淡见奇、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
在艺术生涯中,白石老人把他不同时期的生活感受镂之于金石,三百石印排列开来就是他的生活史。展览遴选铭刻大师心迹的石印组成“白石印传”,这一批篆刻作品,在艺术上集中反映了齐白石篆刻的典型风格,印文记载了白石老人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变迁,观者从中可以感受到齐白石用中国画抒写生命体验、抒发生存情感的艺术本质。
20世纪的中国画坛群星璀璨,这是齐白石绘画风格产生的艺术背景。他早年习八大山人,晚年变法学吴昌硕,并影响了李苦禅、王雪涛、李可染、黄胄、周思聪等一大批艺术家,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传统、反思传统,为中国画艺术在自我提升中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次“世纪丹青”部分展出的作品共计46幅,这是北京画院多年蓄积的艺术精品,如潘天寿的巨幅画作《鹰》、李可染的《万山红遍》等,精品力作汇聚,不同风格面貌的作品异彩纷呈。
除了文化背景的阐释,在具体的展陈方式上,展览也极力营造中国画的传统欣赏意境,采用了多元的展示手法。1958年齐白石逝世后,其家属捐赠的42件齐白石遗物在展览中集中面世,复原的齐白石书房里,白石老人用过的画具置于白石画案上,还有残留色迹的小瓷碟、尚有未干印泥的青花方盒、笔墨纸砚、笔洗毛刷……再现了齐白石笔耕墨染、艺术求索的历程,让观众感受经典作品诞生的具体环境。而展览现场播放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童》动画片则充分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中国画的意境,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打破传统展览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感受阈限,生动、有力地再现了传统人文空间。
主办方表示,此次展览是北京画院为了进一步彰显“人文奥运”理念而筹办的一次大规模展览,旨在全面展示中国画的艺术风采与内涵,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烘托人文奥运主题。基于既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画艺术,又从崭新的角度对其加以梳理、归纳,对齐白石艺术及20世纪中国画多元化发展进行创新性诠释的策展思路,本展注重将艺术作品融入创作者的微观创作生态之中,这是对齐白石艺术价值与地位的一次重新审视与定位,也是反思在21世纪的今天、盛世中华的时代背景之下,在世界各民族广泛开展交流互动的国际环境之中,中国画如何重新面对传统、引领时代精神,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一次探索与尝试。
齐白石作品
和平 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