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度、深度和人文知识
——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三位一体
作者:肖大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学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宽度,还要有深度,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仅要介绍乐曲的内容、思想,还要讲授作曲家的生活背景等乐曲背后的人文知识,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方面,还可以讲授中国音乐特有的传承方式,穿插一些音乐史的常识。

  音乐是众多艺术门类中听众(观众)参与性最强的一门艺术,也是赋予听众(观众)想象力最多的一门艺术。人们常说音乐是经过三度创作的艺术,作曲是一度创作,演奏是二度创作,传播是三度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听众积极参与的创作,是与传播并重的三度创作。只有听众能够真正了解、透彻欣赏,音乐作品才具有真正的社会文化意义。然而,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并非人皆有之,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孔子“三月不食肉味”的境界。因此,音乐教育在号召普遍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今天是必不可少的。

  自古以来,音乐教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把音乐列为“六艺”之一,认为音乐(诗歌)不仅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古希腊人说,体育和音乐是促进青年身心平衡、健康发展的两个手段;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音乐就与天文、数学等并列,是四个主要学科之一……可见,音乐教育很早就已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 。

  在号召普遍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今天,音乐课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家长们也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一时间,学习演奏乐器成为孩子们的时尚,考级成为家长的热门话题。学校中的音乐课堂也经过音乐教师的改革变得丰富多彩。另外,在一些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中,中学、小学纷纷拥有了属于学校并由本校学生组成的民乐团、西洋管弦乐团以及军乐团,乐团的学生能够和演奏其他乐器的同学共同合作,在实践的同时体会合作的乐趣,非乐团的学生不需要去音乐厅,就能欣赏到优美的音乐,而且这些乐曲还是由亲密的同学演奏出来的,音乐教育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但是,在众多音乐教育者都将目光投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同时,大学音乐教育却门可罗雀。在由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主编的《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中,共有92篇获奖论文,其中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论文有4篇,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论文有48篇,关于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教育的论文有12篇,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教育现状等方面的论文28篇,竟然没有一篇文章提及大学的音乐教育。难道大学没有必要开展音乐教育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大学是每个学生向往的学习圣地,这里既是众人眼中的“象牙塔” ,又是莘莘学子步入社会大熔炉前能够得到锻炼的“小社会” 。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7至24岁之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均逐渐走向成熟,对事物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对美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他们不但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大部分同学还背井离乡,过着与上大学前完全不同的生活。在这个身心急速成长、接受新鲜事物迅速的年龄段,如果只注重对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显然是不科学的。适当的美育会使大学生对人生有更深的领悟,对生活有更美的体会,对专业课的学习也有促进的作用。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向学生开设专业课,还要使他们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学习中学时没有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在中小学音乐课的基础上领悟更多音乐的真谛。

  大学音乐教育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理论方面可以从音乐学的角度入手,系统介绍音乐学基础知识,包括中西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律学、音乐治疗等学科;实践方面可以从乐器的演奏入手,学习演奏某种乐器。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纯理论和纯实践方面的音乐教育都存在一定问题。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讲授音乐学课程往往过于专深,对于没有音乐基础的同学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学习乐器演奏也容易受到如琴房、乐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进行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音乐欣赏课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理想的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是一条不中断的线条,从幼儿园到大学,音乐课应该由浅入深、从易至难,逐步深入。然而,从当今的教育现状来看,幼儿园至初中都有一定的音乐教育,而到了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校面临升学率的压力,大多放弃了音乐课,因此高中时期的音乐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此外,在一些偏远山区及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很少甚至没有开设过音乐课。可见,大学音乐教育所针对的教育对象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音乐基础较好,甚至能够熟练演奏一门乐器,而有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起点为零。另外,大学生身心均已基本发育成熟,对文化及其他事物的理解自然比中小学生成熟得多,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大学音乐教育应怎样开展呢?

  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纯理论或纯实践性质的音乐方面的课程是不现实的,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音乐欣赏课才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当然,此音乐欣赏课非彼音乐欣赏课,不单单是欣赏,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在欣赏乐曲、理解音乐内容之前,应该系统地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正如前文所言,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已比较成熟,单纯从听觉上体会音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音乐的渴望,因此,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理论,能够使他们在音乐之路上行驶得更稳、更快。此外,适当的学习音乐基础理论也起到统一步伐的作用,音乐基础略差的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迎头赶上,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复习以前所学过的知识。

  那么,怎样才算适当的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呢?

  专业艺术院校将音乐基础理论作为报考音乐专业考生的必考科目,考试内容包括音的性质、节奏、音程、和弦、调式调性等,以书面答卷形式作为评分标准。非音乐专业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其目的是增强音乐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因此,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并能够将其用于实践,应该是普通高校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的目的和重点。通过学习,学生应学会认识五线谱和简谱,了解音程关系并能够分辨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了解和弦的结构与色彩,分辨民族调式及西洋大小调式等,鼓励感兴趣的学生自学其他的乐理知识。

  乐海如书海,想要提供一份众人皆满意的曲目,似乎不易办到。辛丰年一段幽默的文字,道出了历史上各色人物对各色乐曲的众说纷纭: “你去请教托尔斯泰,他会告诉你,贝多芬的作品是聋子的谵语,不可信!你看肖伯纳的乐评,他把勃拉姆斯贬得一无可取。老柴的小提琴协奏曲,被汉斯立克们说成不堪入耳。肖邦的作品,俄罗斯强力集团中人是不屑一听的……”因此,他把浩如汪洋大海的乐曲分为三类:一为不可不读的“必读曲” ;二为“可读曲” ,即值得读但不如第一类刻骨铭心;三为“可读可不读之曲” 。音乐欣赏课必选第一类刻骨铭心的“必读曲”为课堂所用。

  音乐欣赏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拿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举例, “贝九”固然经典, 《英雄》固然雄伟,但对于刚开始欣赏音乐的人来说,先听以上两首却较为吃力。 《田园》作为进入贝多芬音乐世界的敲门砖最为合适,之后再听《命运》 ,之后再浏览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首交响曲,然后细听《英雄》 ,最后再感受《合唱》 ,应该会逐渐走出迷雾,不至迷路。音乐欣赏课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先从描绘性音乐开始,如《动物狂欢节》 《闪电波尔卡》等乐曲,培养此类音乐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和相关意境的想象力,之后逐渐引入抒情性音乐及无标题音乐,并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运用所学音乐基础知识,且讲授音乐的欣赏方法。

  涉猎广泛也应该是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特点,在系统讲授音乐欣赏方法后,要逐步介绍各种音乐。在此我想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讲授,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四种,其中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其他介绍即可。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族器乐五部分,应以民歌、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为重点。作为当代大学生,有必要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除了中国传统音乐,受西方音乐影响的中国“新音乐”也应该是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这一阶段中国面临着危机与动荡,中国音乐也被西方音乐冲击,形式与内容都有了变化,特别是抗战时期的音乐创作,更是那时人民精神生活的写照。此外,优秀的西方音乐也应该为大学生所了解。

  值得强调的是,大学音乐教育不仅要有宽度,还要有深度,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仅要介绍乐曲的内容、思想,还要讲授作曲家的生活背景等乐曲背后的人文知识,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方面,还可以讲授中国音乐特有的传承方式,穿插一些音乐史的常识。

  以上是对于普通高校中音乐欣赏课的一点想法,只求抛砖引玉,共同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推向更系统、更科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