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琴华作品《四季江南(夏)》
在一般人的直观印象里,刺绣是一门颇具挑战性又有些单调的手艺,有时候人们会随口一问:这件绣品的完成到底穿插了多少针?但很少人去沉思:在这许多次的回还往复当中,是什么促使一个人静坐在那里直到它的完成?刺绣、缫丝、纺织……手工技艺总是令人称叹,因为一件手工作品的完成,除了劳动之外,还凝结着智慧、专注等更多方面相互依存的东西。
“坐得住”
古往今来,大多数绣娘都是耳濡目染,母女相承。生于苏绣之乡的姚琴华也是这样,孩提时期即拈针学刺绣。她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母亲绣制荷包、腰带、桌布等实用绣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苏绣不仅是苏州女红最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对外出口创汇的种类,主要出口到日本市场,应用于和服。“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母亲的要求很高,对我的培养也一点不马虎,要求我能‘坐得住’ 。 ”姚琴华说。
当时,镇湖刺绣发放站承接着苏州刺绣厂的生产任务,除了春种秋收,镇湖绣娘农闲时节专门从事绣品制作,就这样绣件还是供不应求。在发放站工作的母亲常常带姚琴华去刺绣厂、刺绣研究所这些地方参观,使她从小就对刺绣之美有近距离的认识。
当然,她也明白刺绣是一个能“坐得住”的事业。刚开始就是练习排线,培养耐心,练习平针绣,练就各种针法。
高中毕业后,姚琴华全身心投入刺绣,直至今天。
工艺绣
2004年,姚琴华刺绣艺术馆创立。艺术馆集刺绣研发、创作展示和交流于一体。她有时候也会绣制一些丝巾,但刺绣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用性的绣品逐渐少了,更多见的是框画为主的工艺品。
工艺绣品和实用绣品的差异是什么?主要体现在技法。姚琴华说,工艺绣品更多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欣赏的需要,运用的针法主要是平绣和乱针绣;而绣荷包之类的实用物件,主要针法有齐针、散套针、滚针以及切针、接针等。
工艺绣品自古有之,宋代有文绣院,宋徽宗又设绣画专科,多以名人作品入绣,追求绘画意趣和境界,对今天的画绣仍在发生持续影响。
对于姚琴华而言,从实用绣品发展到画绣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跨度,毋宁说是水到渠成。
与古时不同,现代绣品对题材要求更丰富。从前苏绣主要绣金鱼、螳螂、小猫等题材,而现在的画面图式种类很丰富,对绣娘的技艺研发也是一项新的考验。
飞针走线了30多年,姚琴华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刺绣工艺,另一方面要在刺绣作品里融入绘画和摄影的优长,故而对针法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针线上的求索
姚琴华的工作室位于美丽的太湖之滨镇湖。在她的工作室中,各色绣品兼备,仿古的有吴门山水、宫廷花鸟,学今的有现代新水墨和摄影写生,向外拿来的有西方古典主义的宗教画、印象派……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也大胆试炼技艺,尝试用刺绣的语言去表达更多、更新鲜的题材,发现传统技艺所不易解决的技术问题,从而找寻适合我自己的表达方法。 ”姚琴华说。
她用心传承前人经验,学习当代的艺术创新,也不拒绝西方的图式。
她熟稔各种传统针法, 2018年以来,已为故宫博物院复制了数件清代绣品。
同时,她也愿意用欣赏的眼光,去研究、去思考这类问题:莫奈的《睡莲》美感何在?如何用苏绣表现?光追求“不失真”“准确”是不够的。绣制古典主义绘画一般运用细小的平针就可以,而表现印象派绘画则要结合乱针绣,根据光影效果和瞬间感受进行针法的变化组合。“我会常常停下来,从不同距离和角度观察,调整颜色的细微渐变,呈现作品的精神内质。 ”
她特别钟爱青绿山水,譬如《巫峡清秋》 《晴岚浮翠》 。但刺绣最难表现的却也是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的晕染效果是众多绣娘都感觉难以攻克的一个问题。因为墨色的渐变是毛笔在宣纸上一气呵成,而刺绣需要一针一线地绣,很容易陷入繁琐的细节,造成不同色域的明显分界,令观者感到“俗气”“匠气” 。
想绣出云烟、雾气、流水这类景物的清淡、透明、流动,是困难的,更难的是,还要同时传达出随意、轻松、从容。前辈绣娘绣近乎透明的金鱼尾巴的技法给了姚琴华启迪,她把刺绣所用的丝线“劈”得非常之细,几乎能飘浮在空气中,并用不同“白度”的丝线来实现渐变,使墨色浓淡自如,云气氤氲舒缓,最终营造出完整灵动的画面。
“有些绘画作品的主观感受非常强烈,比如徐渭的葡萄、八大山人的鱼鸟、白石老人的虫鱼,不能光看画面,还要用心去体验这种情绪。 ”姚琴华说。所以,她也常去观察院子里结出的丝瓜,聆听画眉鸟的啼叫,有所悟,有所感,把情感凝结到针线当中,要有对物的理解,而非单纯描摹物状。
见自我
绣品的画稿多源于名家名作,因此产生的绣品仍旧停留在“模仿”的阶段。模仿的东西很难超越被模仿的对象。即使很卓越,也表达的是原作之美。那么刺绣自身之美和绣娘的独特价值又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一直是摆在全体刺绣艺人面前的难题,对传统名作的模仿导致了市场上充斥大量相似之作。其实,有些绘画名作并不适合用刺绣来表达,既费工夫,艺术效果也很难达到油画的浑厚华滋,或者水墨的清逸疏朗。
对此,姚琴华是深知其中味。“所以我不仅追求在苏绣工艺的精细雅洁,近几年也在尝试绣一些独立的、原创性的题材,因为以绣品为目的的画稿更适合传达苏绣之美。 ”
她常去郊外采风,拍摄江南水乡的四时风光,作为刺绣创作的基础,或者与画家朋友合作,专门设计适用于刺绣的画稿。在此类作品中,有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刺绣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虽然也以绘画为稿,但其技巧就很适合刺绣针法的丝织感。从这幅作品开始,她更多地在视觉上突出刺绣,强调是刺绣作品,而不是绘画的附属。
《太湖帆影》 《四季江南》 《呼吸》和《嫏》系列,都是她和画家合作的原创设计之作。
通过有价值的原创绣品,观者不仅能欣赏图像之美,更能看到手工之美,由此方显当代苏绣的贡献。尤为重要的,是当代绣娘的精神个性的显现。
兰心蕙质
刺绣是广大女性为美化生活而发展起来的,承载着女性的智慧,一针一线绣出的是美好的生活。姚琴华和她的苏绣姐妹们,都愿意把她们在镇湖的经验做法分享到更多地方去。
2019年11月,在老挝万象,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上海市长宁区妇女联合会、老挝妇女联合会共同举办“兰心蕙质——手作创意文化工作坊” ,姚琴华耐心细致地向老挝女性手工艺人传授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并热情地开展亲子家庭刺绣体验活动,展现了中国绣娘的精湛技艺和兰心蕙质。“我希望通过手工技艺的培训,增强女性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能力” 。
在姚琴华的刺绣故事中,不能不提她积极参与的这些社会公益活动。
2016年,她到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教聋哑学生刺绣,至今已3年有余,且还在继续中。
2017年11月,姚琴华被云南鲁甸县人民政府聘请为鲁甸县滇绣产业发展艺术顾问,来自全县30余名妇女以及鲁甸县职业中学及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学生接受了她的手把手培训。
2019年9月,她应邀担任云南红河绣娘大联盟带头人技能培训班讲师,提升当地女性刺绣技能,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助力红河州精准扶贫工作。
当代女性的创业和立业,成功与否,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政策条件、教育背景、职业经验、文化传统和家庭情况等等。有些因素,在诸多领域,对女性创业者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在刺绣领域则不然,女性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弘扬刺绣艺术,积极发展妇女手工,有助于女性就业和立业,在脱贫攻坚中贡献巾帼力量。 ”姚琴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