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典,创作具有北京特色的音乐作品
——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红色文化音乐创作思考
栏目:观察
作者:姜芷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市三个文化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北京昌平、海淀、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延庆8个区,占据北京市总面积的30 %。这一带可谓文化上的“北京之源” ,西山是北京城市诞生和成长的摇篮,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从龙骨山到妙峰山、从颐和园到潭柘寺、从京西古道到霞云岭堂上村,由古及今、面向未来,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古老沃土上,孕育着绵绵不绝的北京文化,用厚重的积淀讲述着北京故事。

  然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丰富的历史遗产仍然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难题,如永定河断流、部分历史遗迹的保存现状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等,为这条文化带的历史传承带来巨大挑战。

  红色文化遗产,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最重要而又特别的一类文化资源,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田野调查中,却发现许多红色遗迹都濒临消失的险境,与曾经壮烈的历史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曾经的革命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认知度较低,并不被现在的学生和民众所熟知。如何运用音乐形式,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下来,用优秀的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不断拉近优秀历史文化与北京人民的距离,是音乐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首先,红色文化应作为珍贵的音乐创作题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如长征这一经久不衰的题材,在不同年代、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中,都有大量的艺术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对长征精神的解读。20世纪60年代,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以长征为题材创作出交响乐作品《长征交响曲》 ,这是长征结束之后第一部大型纯器乐作品。这部作品借用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用音乐语言描述红军从踏上征途到取得胜利的光辉历程。 《长征组歌》则是在1965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由亲身经历长征的词作家肖华作词,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藉以文字的表达,加之词作家的真实经历,整部作品对长征精神的诠释更加具体真切。这部组歌分十部分,真挚地描述了长征过程中的战斗和生活场面。时隔50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长征题材的作品创作再一次成为焦点。2016年,著名作曲家张千一创作完成大型交响套曲《长征》 ,以独特的立体视角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审美情趣谱写了红军长征这一恢弘史诗。作品汇集20世纪60年代长征题材经典音乐作品的精华,加强对交响性的拓展和对声乐部分多种演唱形式的探索,形成九个乐章,演出时长70多分钟。歌剧《长征》则以更加具象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再现了长征这段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由著名作家邹静之编剧、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这4部作品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将长征精神以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别具风格。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留着不同革命时期、不同风格的红色印记,应当借鉴这些经典作品的精华,在不同的体裁中诠释好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红色文化,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走到广大学生和民众身边,以音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红色革命精神传递给学生和民众。

  其次,红色文化题材的音乐创作应结合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音乐语言,使得作品既容易被受众接受,又具有自身艺术特色。大家都熟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作曲家曹火星根据流行在京西一带的民歌曲调“霸王鞭”填词而成。歌曲的地方性特色不仅使作品得到不同人群的接受和认可,至今还是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20世纪60年代,丁善德这一代作曲家面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剧烈冲击,努力寻求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之路。 《长征交响乐》就是丁善德运用西方交响乐的体裁形式,结合赣南客家山歌的音调特点形成不同的音乐主题,通过自己极富个性的创作风格探索中国交响乐民族化道路,并实践于红色文化题材的作品中。张千一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征》同样将民族性与地域性作为主题创作的重点,作品在第一、三、九乐章中运用江西民间音乐中的兴国山歌和民歌《十送红军》作为核心素材发展主题,将其作为主线贯穿于整部套曲;在第六、七、八乐章中,分别运用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音乐素材进行主题创作,使得整部作品在注重民族性的同时不乏艺术性、在追求技术性的同时不乏可听性。印青在歌剧《长征》的创作过程中,也是坚持运用民族元素,如在“西藏弦子合唱”中,作曲家将西藏弦子作为素材,将其发展为一段多声部的合唱,表现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喜庆场景。歌剧《长征》以红色文化为题材,是中国歌剧民族化探索的又一经典之作。

  目前,以“北京”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创作越来越受到作曲家的重视,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佳作。如关遒忠2018年创作完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燕京八景》 ,以及大量具有北京特色的歌曲等。但是,以北京红色文化为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并不多见。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红色文化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是被一代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所证实的正确创作方向。而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红色文化遗产,应该作为更多音乐人创作的题材源泉,在深入发掘红色文化中,观照其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并结合北京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出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描述北京故事的红色音乐经典作品。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本文为北京学研究基地开放课题“以音乐为载体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红色文化发掘与传播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