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至(中国画) 罗公染
我曾和来自北京、深圳、青岛、昆明等地的十多位文化艺术界人士受邀到云南省永平县参加寻找五代古梅之旅。同行的罗公染言语不多,但谈艺作论,头头是道。得知他有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多重艺术身份,让我颇感兴趣。永平县为期3天的采风创作中,我们只要碰到一起,话题也就多起来。寻梅之旅结束不久,我收到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心逸无尘——罗公染书画》一册。品读之余,颇有感悟。
赏心者为上
中国画讲究情景交融,讲究意境,赏心者为上,悦目者为下。有画道论者以为:倘“不于意境上用力” ,就没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我同意此公看法。绘画创作需要追求意境,即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画面景致如果没有处理好,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只有景没有情,就达不到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观赏罗公染画作,我认为他在心逸中寻求一种空灵无尘的意境。他在收入这本画册的一篇文论中说道:“我将以前遵从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信念慢慢向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转化。 ”他将这种心灵的转化,体现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如作品《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雪静尘心》 《幽居》等,就体现了作者求静的心理,作品中不乏空静而带有灵动的气息。
讲究点线面的运用
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语言,也是衡量一位画家作品功底的基本要素。中国传统绘画以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线由笔生,往往通过点、线的结合,创造出或局部或宏远的画面效果。
大凡中国古往今来成功的画家,都注意以心法自然来认识和表达客观物象,并以点、线、面的融合来创造虚虚实实、朦朦胧胧的空灵意境。罗公染的画作正是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尤其是画枫林、画花林、画瑞雪,他用点的手法比较多,用较多的点、较简洁的线,构成他追求的画面。本画册中收录的画作《秋满枝头》 《家住花林中》 《丰年初瑞》等作品,就是以点的画法,融合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华北乡村迷离的美景及瑞雪带来的清朗与空旷。
浓墨重彩引导视点
善用色彩,是衡量画家功底的另一要素,中国画在色彩搭配上非常精妙。往往通过颜色的深浅、光线的明暗,表现物体的凹凸或山、水、人物之间的空间感。合理的色彩搭配一方面可以使画面整体更具有形式美,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作品更好地传递情感,引导观者的欣赏视觉。尽管中国画中不乏单色的水墨画,但带色彩的中国画,多是通过多色调的搭配,增添画面之美的。
欣赏罗公染的画作,发现他喜欢用黄色点染秋色之美,用红色点染春天之美,用浓淡相间的墨色表现山川自然之美,而其中,用红、黄色调最多,这大抵与他钟爱家乡的枫林有关。画册中,他收录了多幅表现秋意的画作,如《源流不尽秋满枝头》 ,用点染手法表现的红叶满枝的一片枫林,占据三分之二的上部画面,非常突出;地面部分,简单的线条和绿色着墨不多,只占画面的三分之一。类似以红、黄搭配的颜色,画秋色主题的画作还有《秋满枝头》 《秋风至》 《染就一山秋色》 《风骨》 《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实》等。收入《心逸无尘——罗公染书画》的作品的艺术特色或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罗公染写秋景的作品上,通过亮色调的红、黄色,表现了秋色之美。在用或浓或淡的原墨表现山川的作品上,也有别样韵味,比如《幽居有高致》 《人生似幻化》 《月夜》等,虽然没有像表现秋色那样的独到和用心,但是风格鲜明,超然象外,空灵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