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立场与历史维度
栏目:作者代表感言
作者:丁亚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幸入选第四届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首先要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感谢各位评审专家,谢谢大家!

  我写过《中国电影通史》 ,也先后发表过不少评论性质的文章,包括这次有幸获得“啄木鸟杯”的《从五四运动的精神传统看新中国70年电影的发展》 。很多爱好评论的青年朋友问我,应该怎么写这样的评论,我也常常对此有思考。我体会,其中的关键,是以当代的视角、身份和本土立场处理评论和现实,处理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时代的关系。

  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好的评论具有现实阐释力和思考力。在我看来,评论的写作,应该具有相当的建构性。哪怕是从历史的维度进行的文艺评论,也隐藏着一种当代视角和本土立场。

  我比较多地选择从历史维度进行研究和评论的题目,跟我在这方面的认识有联系,这也是多年来的学习心得、关注使然。

  第二,我认为一个电影评论方面的题目,像电影的专题评论或历史评论,需要有必要的艺术感知力,但它同时也是文化研究。电影史研究和写作,要作长期深入的研究,电影评论当然与此不同。但在综合意义上,我愿意把评论的视野、眼界放大,联系历史背景的多方面的关系来思考。

  这样的评论、总体史的研究的想法及议题,我认为它是属于过去的,更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

  最后一点,我想说,好的评论,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意在向概观全局的本土立场与历史真实结合的新方法新范式做探求,它将推动创新的文艺评论的发展作为一种使命。创新是文艺评论发展的终极源泉。鲁迅说:“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还说:“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 ,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这也是一种挑战,文艺评论在这个方面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是坚持追求事实的真相,打破枷锁,又不脱离实际,不迷信权威,也不畏惧权威。即文艺批评在坚持时代性之外,还要呈现出旧为新用的强烈渴望。

  二是从本土立场与语境出发,以此作为观察和思考的立足点,多方突破,同时,又离不开他者的眼光和参照。也就是,在文艺批评的创造上,要充满一种主体内生性的迫切性。

  三是评论应具有个性,走向与时代的互动。我的研究和评论写作,都基于一人独立完成,其中,个人的,包括评论的风格,和对新时代以来的观念变革的把握是相偕而行的。不断发现,再挖掘,再评论,这也是为心灵在寻求栖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