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扎根传统文化厚土,紧贴新时代精神脉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娇阿依》 (民歌)

《上海童谣》 (剪纸)

  基本格局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是山花奖的大类,历来深受重视。本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类入围终评的作品,从题材来看,选择民俗创作仍然是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主流,在全部入围终评的78件作品中有49件;其次是历史传说,有11件;再次是当代题材作品,包括红色文化题材,有9件;宗教和民间信仰类作品9件。最终获得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的作品,有民俗文化类《上海童谣》(剪纸) 、 《万佛朝宗》 (歙砚) 、 《惠风和畅》 (石雕) 、 《岁朝清供》 (潮绣) 、 《箍桶记》 (紫檀镶嵌) 、 《通作文人书房小架子床》 (红木家具) ,现实题材作品《深圳之春》 (核雕) ,历史传说题材作品《番王》(皮影雕刻) ,基本反映了入围作品的整体比例结构。

  进入终评的不乏优秀作品,例如《复兴之梦》 (湘绣) 、 《花影物语·苏绣女袍褂》 (苏绣) 、 《双枪陆文龙》 (黄杨木雕) 、 《天路》 (泥塑) 、 《徽商故里》 (砖雕) 、 《观瀑》(根雕) 、 《盛世大国·万物复苏》(陶瓷) 、 《一品清廉·文房九件》(石雕) 、 《鹤舞》 (东阳木雕) 、 《无上清凉》 (陶瓷) 、 《弦纹福罐》 (陶瓷) 、 《弥勒菩萨像》 (陶瓷) 、 《汉魂》 (漆器) 、 《十二月令系列》 (细纹刻纸) 、 《玉玲珑系列之2019》(陶瓷) 、 《巴风遗韵》 (漆器) 、 《百子百美图》 (广彩) 、 《百子图》 (内画鼻烟壶) 、 《赤壁怀古》 (石雕)等,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境界。

  从体裁类别来看,雕刻类(包括石雕、木雕、核雕、皮影雕刻)是大赢家,刺绣、剪纸、镶嵌仍然在场。各地传统意义上的强项在决胜时刻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获得专家普遍认可。而一些进入终评的类别,例如陶瓷、布艺、泥塑、漆艺、紫砂、烙画、金属工艺、彩扎、唐卡、农民画、葫芦押花等,则功亏一篑。

  从获奖作品分布区域来看,仍然以东部、南部经济发达省份为主,广东省两件作品获奖,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各有一件作品获奖,中部省安徽、西部省陕西,各有一件作品获奖。

  全国除新疆、海南和港澳台外,其他各地都参加了评审,进入终评的78件作品,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有10件作品、福建和广东分别有7件、江苏有6件、山东有5件入围终评。

  从获奖作品产生的途径看,有5件作品是通过博览会评选出来的, 3件作品由各省民协推荐上来。

  扎根传统民间文化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传达民间文化,成为第十四届山花奖参评者创作思想的主流,在题材选择里达62 %以上。这里面包括民间习俗、民间造像、民间生活方式(家具、器皿、民间信仰、建筑装饰、壁挂、花灯、服饰、民居、劳作等) ,作品大都试图通过直接描述上述事象来呈现传统文化遗产,展示传统手工技艺达到的境界,也有借助神话传说、梅兰竹菊、松鹤、文房、鲤鱼跃龙门等民间叙事,表现吉庆美好的祝福、高洁清廉的情怀、雅致清净的生活境界等传统审美文化。

  但也应该指出,表现上述主题的作品,在艺术方面参差不齐。有的作品材质、工艺、趣味、思想达到很好融合。例如剪纸作品《上海童谣》 ,用17米长、 0 . 8米高的巨幅作品展示了39首老上海童谣,也展示了老上海的里弄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新旧时代感,把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红木家具《通作文人书房小架子床》选用缅甸优质酸枝材料制器,椅子坐面选用印尼玛瑙藤全手工编制,制作精良,素雅大方、清风扑面,其围栏采用浅雕和透雕结合,配置的衣架、禅椅、茶几、笔杆椅等,以直线条表现为主,简约而清新,有江南文人气象。紫檀镶嵌《箍桶记》则取材于同名越剧,精雕细凿完成的十件桶,选用赞比亚紫檀制作,配以骨木镶嵌和生漆工艺,镶饰画面生动,呈现出农耕时代市民的日常生活。歙砚作品《万佛朝宗》则以佛教教化为主旨,是一部巨型作品,长2 . 68米、宽1 . 83米、高0 . 30米,重3吨;整部作品给人一种沉稳厚实的质感,下端略宽,上端呈圆弧形,作品中间呈淡黄表皮,主体深青色;作者使用浮雕为主,兼用透雕技法,刀法平圆并用,佛像罗汉自然率真,各具精神气质。寿山石雕《惠风和畅》采用荔枝冻石,用镂空等多种手法,巧妙借用原材料上端的淡黄色、红色和浅白色表皮,创作了70只神态姿势各异的丹顶鹤,自下而上,下端深褐色原石则雕饰以古松云形状,成为祥瑞背景。潮绣《岁朝清供》以五幅屏风(长5 . 2米、宽2 . 7米,重300公斤)构建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作品大气浑然,创作选材于中国民间叙述体系里常见的竹子、梅花、牡丹、菊花等形象,主幅蟠龙环瓶绕,花魁满堂香,侧幅博古彩瓶,花木争妍,整体构图饱满,色彩斑斓;潮绣针法特色十分突出,不惧繁复,不畏俗色,把传统民间审美趣味浓浓地烘托出来。皮影雕刻《番王》体现了陕西皮影雕刻艺术沉稳厚重的风格,用经典的定刀推皮技法,造型夸张大气,发须细密,服饰精美,双人字镂空铠甲,繁复精致,把民间喜爱的番王拧眉怒目、青面獠牙形象表现出来。这些获奖作品都具有很高水平。

  以表现传统主题而入围的作品,也不乏精品。例如苏绣《花影物语·苏绣女袍褂》以清代形制对襟女袍褂为主体,云集重磅真丝缎、罗、织带、真丝绣花线、彩金线等珍稀材料,运用打籽、平金、散套、滚针、虚实针等多种针法,试图复原已没落的传统制衣工艺,整个图案装饰着灵芝、仙草等传统元素,端庄大气,雍容华贵,是难得一见的创作。内画鼻烟壶《百子图》采用内画常用题材,刻画出一百个形象各异的童子,各依主题,形成不同的聚焦点,假山、古树、香案、条桌,或棋或画,或动或静,或聚或散,或隐或现,繁而不乱,多而不杂,实为难得之佳构。东阳木雕《鹤舞》构思灵巧,十余只欢腾起舞姿态各异的仙鹤,动感灵便,疏密有致,画面充满跳脱感。细纹刻纸《十二月令系列》继承乐清技艺特点,以十二月令为线索,把“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统一为有机整体,细致表达温州地方民俗风情。石雕《古韵新风》构图颇有创意。黄杨木雕《双枪陆文龙》场面紧凑,但人物举动关联密切,招式和表情把握准确,细节丝毫没有忽略,是作者近期的佳作。漆器《汉魂》以三件汉服为基础造型,威风凛凛,大气磅礴,朱黑金玄的大漆主色调,与绿蓝金构成对比色,技艺上也大胆创新,髹饰上采用变涂磨显的传统技法,配以大皱堆漆,内部则采取刮灰髹涂技法,将现代雕塑与传统脱胎技艺结合起来,达到很高水平。陶瓷(建盏) 《盛世大国·万物复苏》是柴烧曜变建盏,规模大,口径、底径、高度分别为55厘米、 16 . 5厘米、 26厘米,重达11公斤,且景色玄妙,若雨若油若润,层次清晰透亮,是妙手偶得、难得一见的佳作。汝窑陶瓷《弦纹福罐》造型古雅,釉色如玉,静穆端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一批民间文艺家选取青铜器作为文化符号进行再创作。湘绣作品《复兴之梦》是作者团队的系列作品之一,此前作者已经推出了类似题材的作品,受到文化艺术界的重视;湘绣传统题材是花卉和猛兽,例如芙蓉、牡丹以及狮、虎、豹之类,题材势大力沉,针法绵密细腻;这次参评的作品继承了湘绣艺术这一传统,把绵密针法运用到国之重器的艺术表现上,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端砚作品《赤壁怀古》 《一带一路》和洮砚作品《四君子砚》在制作工艺之精美上不遑多让,或有胜之;洮砚取材料于卓尼喇嘛崖洮河深水底,精雕细刻,花团锦簇,制图考究,但略显繁复;端砚《赤壁怀古》则临赤壁景观,表现出森然肃杀气象; 《一带一路》砚则取材天水仙人湖景区,精致优美,但少了点“一带一路”的大气。

  以核雕《深圳之春》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力求用传统技法表现革命历史、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时代新气象,是值得特别嘉许的创作方向。例如布艺《中国人的今日之餐》把晶莹多彩的蔬果和鲜活灵动的鱼蟹集中呈现出来,花团锦簇,一派繁荣气象;剪纸《五谷丰登》以葫芦为中心,汇合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气象和平平安安的民俗叙事;牛角雕《草原乌兰牧骑》 、蜡染《苗家秋收喜庆图》 、剪纸《西江月·井冈山》和《哈尔滨》等作品,都表现出切入新时代主题、把握红色题材的创作动机。

  总体来看,本次山花奖入围佳作深深扎根传统文化土壤,力求结合新时代新风尚,体现时代气息,不少优秀作品在“两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者缺陷。例如有的作品一味追求体量庞大,数量众多,而内部缺乏有机联系;有的作品力图整合一个区域的民俗文化,但缺乏凝练的艺术手段,显得零散;有的作品虽意图很好,但在构图时突出中心、协调四方等方面缺乏创意;还有的作品名与实、象与意方面,尚未达到融合,整体性显得勉强残破。总之,民间文化的泥土气、制作技艺的精美和思想艺术的整体性,是山花奖必备品质。